智能交通未來發展趨勢,你知道嗎?

文:《千人》雜誌記者 何中花

原標題:《陸鍵:智能交通推動可持續化、宜居化城市建設》

注:原文載於《千人》雜誌2018年第68期(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註明來源轉載將視為侵權。




打開手機查看路況、點開微信處理交通罰款、通過手機APP查詢公交車的發車情況……作為未來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交通“有望使人們出行和貨物流通變得更加便捷有效、安全可靠,有望減少車輛尾氣排放量、減輕交通對城市的環境汙染,有望降低交通設施對土地資源的依賴程度。智能交通為城市邁向可持續化、生活宜居化發展方向提供了硬件支撐”,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陸鍵如是說。

智能交通未來發展趨勢,你知道嗎?

陸鍵,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電氣工程為智能交通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1984年,從同濟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陸鍵選擇留在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專業任教。陸鍵表示,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他的研究課題主要圍繞著“道路路面質量檢測與評價”展開,即採用自動化檢測手段、信號處理技術與理論,對道路路面質量實施快速檢測與數字化評價。“當時我國的路面質量檢測水平還停留在人工階段,技術和方法相對落後,我的研究成果對推動我國道路路面檢測與評價技術的發展具有一定參考意義。”此後,陸鍵逐步從對電氣工程的學習轉入到交通運輸工程的研究和教學實踐當中。

“我在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的都是電氣工程,博士學的是交通運輸工程,從電氣工程到交通運輸工程的跨方向學習經歷,為我之後在交通運輸工程領域的研究和教學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事實上,衡量電氣工程理論與技術具有作用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在其他工程領域是否能得到運用。在交通運輸工程領域中,需要大量自動控制和信號處理理論和技術的支撐,來攻克傳統交通工程理論與技術的瓶頸、拓寬交通運輸工程的應用範圍,由此推動傳統交通運輸工程向現代化交通運輸工程發展。陸鍵表示,智能交通的研究離不開電氣工程理論與技術的支撐。

交通應向建設可持續化、宜居化城市方向發展

從1984年至今,陸鍵長期從事交通安全、交通管理與規劃、智能運輸系統等方面的研究。陸鍵認為,美國的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的興建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已基本完成了,而中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則起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目前仍在進行之中。從目前交通基礎設施的總量和現代化程度來說,兩國差距不大,某些方面的硬件設施中國還要領先一些,如高鐵、隧道、橋樑、集裝箱碼頭等。

智能交通未來發展趨勢,你知道嗎?


“在交通安全、交通管理與規劃、智能交通系統方面,中國的發展水平與美國差距不大,並且近幾年參與國際化合作的勢頭越來越好,這得益於近四十年來中國在交通運輸建設領域的大規模投入、人才培養以及國際化發展戰略定位。”陸鍵強調,在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水平的情況下,城市交通應該向“建設可持續化和宜居化的城市”這一方向發展。不斷開發土地資源、以追逐經濟增長為目標來發展城市交通,這一發展理念只會導致越來越嚴重的交通問題,給城市的可持續化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加重城市非宜居化問題。另外,交通建設具有階段性的特點,“重建設、輕管理”的作風必須加以修正與調整,只有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的管理力度,才有可能確保交通基礎設施的可持續運營,從而發揮其應有的運輸能力。

在多年的科研與教學工作中,陸鍵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果——完成了多個國內外交通運輸項目、組建了多個交通運輸協會、發表了百多篇學術論文等。“交通運輸工程是一個應用性非常強的領域,注重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推廣性,這也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我在高校任教期間,從事的相關研究是針對性地去解決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出現的技術和理論問題,一旦這些具體的問題得到解決,研究成果也就水到渠成了。”受這種思維的影響,陸鍵的科研項目也具備這種特點——以解決具體的技術和理論為主要目的。當被問及“是否想過去企業任職”時,陸鍵表示他很喜歡目前的工作,“教師是一種能夠獲得快樂感的職業,培養學生和開展創新性研究是這個職業主要的任務”。

智能交通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

智能交通運輸系統是陸鍵的研究方向之一,他認為,隨著現代化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智能交通本質上採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獲得大數據和信息,接著進行優化決策和智能判斷,從而確保交通管理和控制達到最優水平,目的是使人們的日常交通出行和貨物流通更加安全、暢通、有效,將環境破壞和能源消耗降到最小值。作為一種新興的交通方式,現代化技術和理論手段的應用是智能交通與傳統交通的主要區別所在。

目前,陸鍵是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技術及系統集成”的首席科學家和課題負責人,“我具體的研究重點是採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判斷一系列危險駕駛行為,目前這個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需要較長時間的實驗數據累積後,才能獲得一定的成果。”

在陸鍵看來,智能交通最大的特點就是現代化理論和技術手段的應用。“早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我國設有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已經紛紛開展了智能交通領域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些歷史悠久和研究底蘊較強的交通運輸工程專業院所已作出了突出的成就。”2017年,智能交通行業市場規模達到821.02億元,我國作為未來交通優先發展的國家之一,智能交通系統對於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緩解交通擁擠、減少環境汙染、確保交通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中國未來現代化交通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和理論支撐。

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智慧城市的建設成為這些年國內外政府主管部門、學術界和企業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城市發展的重要核心之一是城市交通,因此,智能交通必須是建設智慧城市的主要內容之一。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要建立在智能交通的基礎之上,規劃好、完善好智能交通方能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汽車文明、交通暢行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體現。智能交通在城市中廣泛應用,而農村中的智能交通發展水平則相對落後。那麼應如何讓智能交通更好地在農村交通系統中發揮作用、惠及更多百姓呢?陸鍵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要想在農村發展智能交通,有兩個方面需要著重考慮。一個是出行的便利性和可接入性。交通出行和物流的信息發佈需要更加有效和可靠,以使每家每戶在出行計劃的選擇(如:目的地、交通方式、路徑選擇、何時出行等)、物流方式的選擇等方面更加便利。另一個是交通安全。智能交通在農村交通中的應用,可以利用車輛防碰撞系統、交通可變信息指示牌等方式,來減少農村公路的交通事故發生率,讓人們出行更加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