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執念,信念要去何處堅守?——讀《一個人的朝聖》

半個月後,《一個人的朝聖》突然從我的腦袋裡迸出四個字:信念、執念。

哈羅德65歲那年,收到一封告別信:20年未曾聯繫的朋友奎妮身患癌症,將不久於人世。打開信的那一刻起,哈羅德的記憶便一點點展開、漫延,無法停止。他寫下簡短的回信,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不捨駐足。於是,一個穿著帆船鞋,揣著一封來信的老人,沒帶錢包,沒帶手機,沒帶指南針,猶猶豫豫又毅然決然地開啟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87天,627英里,從最西南到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

走錯路,遇上壞天氣,碰到害怕的人,體力透支到極限,精神崩潰幾至放棄……是什麼引領他上路?又是什麼讓他堅持到終點?

回望自己45年的酒廠銷售代表生涯,哈羅德沒有收穫任何朋友、敵人、升遷、甚至退休時的歡送會。他和妻子莫琳心生隔閡20年,在英國一個鄉村日復一日,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奎妮的一封信,就像平靜的湖水被擲下一塊巨石。平淡的生活、近乎停滯的時光,以及那些遙不可及的思緒,瞬間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哈羅德身旁。

他看到20年前,最優秀的兒子在自己的面前自殺,幾近瘋狂的自己闖進酒店老闆辦公室掀翻了老闆的珍藏,奎妮為幫自己頂罪不辭而別;他看到妻子20年來,寧願對著空氣和兒子講話,再不願多看他一眼,更別奢求得到她的原諒;他看到兒時的自己哭喊著乞求母親留下,父親領進一個又一個阿姨,15歲那年終於把自己永遠趕出了家門……

他要改變。他要贖罪。當他認定只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到英格蘭另一頭的閨妮的醫院,她就會一直等著他。於是,他開始了一個人的堅守。

一路上,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敞開心盡其所能幫助他。一路上,為他鼓勁、加油,甚至追隨他的人越來越多,同時也招來一些沽名釣譽的人和事。在吵吵嚷嚷的朝聖大軍中,哈羅德又一次迷茫、動搖。

所幸,哈羅德的堅守,化解了妻子莫琳20年的心靈堅冰,他們開始重新審視對方。他也終於放下“真希望兒子跳舞那天晚上自己沒有笑出來 ”、“兒子掉進了水裡,你竟然還要解鞋帶”的雖萬死難辭其咎的負罪。

如果20年來的任何一天,他們放下了執念;如果在這漫長的87天裡,在某個時刻他放棄了信念,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我並沒比誰好,真的。誰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剛開始我也不懂這一點,但現在我知道了。要放開你以為自己離不開的東西,像錢啊、銀行卡啊、手機啊、地圖之類。”他看著她,眼神明亮,笑容篤定。天空被渺小得幾乎不可見的星星點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