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社会共鸣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社会共鸣

“我决心在带领村民致富路上,不落下一个乡亲”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社会共鸣

33岁的邹火明,自从去年当选为村支书后,深深体会到村里“上至瓦房,下至茅房”都关村干部的事。

正在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让他心潮澎湃。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即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总书记用‘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提醒党员干部时刻想着人民。他当过支部书记,深知基层的实际和困难,鞭策我们不栽盆景、不搭风景,要为民做好事,办实事。”

一年多来,作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凤凰镇上水田村党支部书记,邹火明和村委带领乡亲盘活丢荒的土地资源,为村民平均增收4000元,挖掘传统酿酒手工艺,打造特色品牌产业,年营业收入约100万元。

“我决心在带领村民致富路上,不落下一个乡亲。”他说。

节目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则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武振说,对总书记用典进行追根溯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深入解读,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启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袁武振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级党和政府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保、住房、食药安全、环保等问题入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

节目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

北京市西城区老墙根社区党委书记高红英,从事社区工作13年。她说,看完这一集很有共鸣——社区是反映居民诉求、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渠道,社区治理和国家治理一样,都要以德服人。“社区党委班子是社区的领头雁,首先要有‘德’。正人先正己。”

近几年,胡同里流动人口增多,居民养犬数量上升,卫生问题日益明显。一段时间,高红英带着社区工作者每天扛着扫帚铁锹走街串巷清理垃圾,后来不少居民也参与进来,慢慢形成了一支社区环境志愿服务队。

受此启发,高红英着手挖掘社区中“德才兼备”的能人,开展社区活动,探索社区共同治理。“以德服人,居民们的心齐了,奉献更多了。”她说。

节目第四集《国之本在家》从家庭、家教、家风三个层次,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的重视。

山东省科学院副研究员孟光范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说,看完这一集感触颇深——正是家庭、父母赋予了自己人生的底色。“我出生在山东泰安的农村,挨着孔孟故里,靠知识改变命运是从父母言传身教中得来的人生经验。”

36岁的孟光范,正在把父母给予他的宽厚、耿直、谦逊的品格,传递给下一代。“在我们小家里,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两口子首先做到。”

孟光范认为,良好的家风、和谐美满的家庭以及对后代的正确引导同样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每一个家庭去发扬和践行。“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一个父亲,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但也很有信心,从我做起把良好的家风传下去。”

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供电部门的特色读书活动中,《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被列为近期的学习重点。

“这样的解读形式非常好,专家的讲述也很接地气,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国家电网嘉鱼县供电公司茶庵供电所主任程和平说,“总书记用典,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阐述,还是对于立德、家风建设的要求,都给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方向。”(记者白瀛、壮锦、许祖华、张超、萧海川、梁建强)

继续阅读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新疆反响热烈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社会共鸣

叶城县托莫贝希村,干部群众在收看节目。

10月11日晚,叶城县加依提勒克乡托莫贝希村,完成一天的工作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迫不及待地聚在电脑前,收看《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为民情怀引共鸣

自10月8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以来,每晚集体收看这一节目,成为托莫贝希村干部、群众特别期待的一项晚间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炽热的为民情怀、执政智慧,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托莫贝希村工作队队长艾合麦提·艾萨熟读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著作,《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让他系统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用典故的出处和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在“为民”这个大主题下,习近平总书记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其中“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了艾合麦提·艾萨的座右铭。

“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节目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给出详细阐述。”艾合麦提·艾萨表示,在一年多的驻村工作中,每天都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实践让他领会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要义。

“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是我们奋斗的方向。”艾合麦提·艾萨说,他所在的工作队为村民修路、解决就业,办过许多实事好事,今后还将继续围绕反恐维稳、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持续用力,实现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行利民之事有方向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才播到第四集,就已在新疆“圈粉”无数,收看这一节目的远不止托莫贝希村的干部群众。

在昌吉市中山路街道牡丹社区,人们收看完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后发现这个节目比预期的还精彩,就相约以后集体收看,边看边交流,加深印象。

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播出时,社区干部、“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和居民代表汇聚一堂,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了解他的治国理念。

牡丹社区党总支书记马杰说,《治国有常民为本》选取“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实践中,真心实意、真抓实干地行利民之事。

“‘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落地,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社区工作几乎涵盖城市生活的一切活动,社区干部一定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各项惠民政策在社区落地见效。”马杰说。

不约而同,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昆仑路街道文明供应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社区工作人员、辖区居民也约定集体看节目。

文明供应社区文明小区楼栋长朱建国说:“这个节目很励志,作为楼栋长,我也要全心全意为居民们服务。”

结合职业谈道德

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看完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姚刚感慨良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姚刚说,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每一个个人,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至于该怎样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姚刚表示,对于市场监管人来说,就是要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实行一站式服务中,进一步推动工作有效开展,帮助企业发展,方便广大群众。

与姚刚深有同感,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李德勇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里会有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社会要稳定、要和谐、要发展,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用它指导实践。”李德勇说,作为铁路人,要自觉遵守铁路职工的职业道德,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根植于心,全身心地投入到铁路改革发展事业中。

树立家国大义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社会共鸣

民丰县繁荣村,干部群众在收看节目。

在民丰县,人们身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与风沙抗争,守护美丽的家园,他们的坚守中体现着家国大义。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民丰县安迪尔乡已经于2017年整体脱贫摘帽,村民们住上了宽敞亮丽的安居富民房,村村都建有科技文化广场、村民大舞台、灯光球场……各族干部群众正在加油奋战,巩固脱贫成果,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

10月11日晚,自治区科协驻繁荣村“访惠聚”工作队组织队员、村民党员代表共同收看了第四集《国之本在家》。看完节目,干部、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信心倍增,干劲更足了。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要从小培养,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村民库尔班·阿依普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过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我作为一名农民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身边人,树立好家风,把家人教育好,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团结一心把我们的村子建设好。”

在北疆的哈巴河县,该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副所长杜霖枫对“家风”有了更深的理解。

“好的家风就是要把小家、大家、国家的关系摆得特别正。”杜霖枫说,家风正才能政风清,党员干部要重视家风的培养,以好家风促进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记者王娜、马少宾、王晶晶、范国斌、赵敏,通讯员李学军、刘华、艾克拉木江·吐尔逊、 代雅君、田波、石本兵、左永江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