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物語》:武家古都的異色世界

八百多年前,河內源氏家族的徵夷大將軍源賴朝在神奈川的一座臨海城市——鎌倉開創了“鎌倉幕府”時代,幾乎結束了平安時代的貴族統治。從此,日本天皇成為傀儡,而鎌倉則成為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發源地。

作為日本三大古都之一(京都、奈良、鎌倉),鎌倉的人流量較少,在日本的歷史名勝古蹟中,也是略顯沉悶無趣的旅遊勝地。因為距離東京不遠,當代日本人幾乎把鎌倉當做是東京的“後花園”。許多住在鎌倉的居民,甚至會通過鐵道電車去東京上班。而在東京的居民,乘坐火車,花上約莫1小時的時間,就能在湘南海岸邊享受海風習習。

《镰仓物语》:武家古都的异色世界

如果說京都是日本和式文化中心,那麼鎌倉則是日本人“菊與刀”的精神象徵。它不僅是日本尚武精神的發源地,同時也是“鎌倉文士”的聚集地。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聚集在此,甚至還設有鎌倉文學館。因此,不難理解為何《鎌倉物語》的主人公是一位作家。在昭和年間,鎌倉是昭和電影人描繪日式小家庭最愛的取景地之一,這裡凝結著無數日本人的懷舊與浪漫。而現代的鎌倉,大多數時候,它像是枝裕和的電影《海街日記》裡描繪得那樣平靜、悠閒。正如《鎌倉物語》的主人公一色正和評價的一樣:“鎌倉是個不可思議的地方,感覺和東京的時間流逝方式不同。”

由漫畫改編的《鎌倉物語》電影版,最大的看點不是這座近千年古都的清雅與悠閒,而是摻雜其中的日本妖怪怪談的異色世界,因為這個異色世界,讓講述夫妻日常的《鎌倉物語》,變成了充滿奇聞怪談的奇妙歷險。一部電影,不僅輸出了鎌倉這座精神古都,也涉及到了各式各樣、充滿瑰麗想象的日本妖怪傳說。

《镰仓物语》:武家古都的异色世界

日本民間向來有著大量的妖怪傳說,這些妖怪的原型有的來自中國,有的來自印度,還有的來自日本本土的民間傳說。而日本歷史,一直被種種妖怪纏繞著,特別是在平安時代,據傳是人鬼共生、人神共存的和平時代,可謂是妖怪傳說的鼎盛時期。因為鬼怪橫行,當時還專門設立了陰陽師的職位。到了江戶時代,還盛行起了“妖怪學”,日本至今還設有該類學科,算是日本民俗學的分支。如今的日本,妖怪文化不僅是島國人民的精神食糧,也是他們文化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夏目友人帳》、《千與千尋》、《陰陽師》等動漫在亞洲大熱之後,日本竟然很少涉及妖怪文化的真人版電影。《鎌倉物語》可以說是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一次變相嘗試。

在電影中,鎌倉變成了一個陰陽交界處的小鎮,這裡人類與妖魔鬼神可以和平共處。當地有專門的《動物保護法》,妖魔鬼神與人類享有同等權利,可以去派出所辦理落戶。而去世的人甚至可以跟死神局的人商量“幽靈申請”,以靈體的形式或用“魔界轉生”的方式,換取在人間多陪伴親友的一段時間。

《镰仓物语》:武家古都的异色世界

作家一色正和帶著他年輕的妻子亞紀子搬回了這座他童年時代生活過的小鎮,故事就這樣開始了。此時,跳躍的劇情片段可以很容易讓人看出這部漫改電影的劇情薄弱之處:很顯然,電影是選取了漫畫中的幾段情節,加以整合成了一部電影,所以劇情與劇情之間有著獨立單元劇的割裂感。大致的情節可以分成“老傭阿金”、“魔物松茸”、“鎌倉殺人案”、“貧窮神的碗”、“青蛙怪本田”(一色的編輯)和“奪回亞紀子”。

在這些故事情節中,除了“奪回亞紀子”,故事重點刻畫的是一色與亞紀子溫馨的夫妻生活。熟悉日式動漫中所謂“日常向動漫”的人,大概能理解《鎌倉物語》那平緩溫吞的敘事風格。沒有太多的高潮起伏,也沒有強烈的劇情設定,從頭到尾都在用一種家常便飯的方式,記敘著主人翁的生活起居。大約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電影的情緒都在這樣的狀態中積蓄著。直到亞紀子被一個叫天頭鬼的妖怪設計帶到了黃泉國,電影的節奏忽然加快了。一色去往黃泉國尋妻的經歷,就像是從一部《夏目友人帳》跳躍到了《尋夢環遊記》,分支在於乘上了那班運送靈體通往黃泉國的江之電,此時觀眾才真正來到了一個想象的國度——黃泉國。在這裡,一色不僅見到了他的父親,解開了對母親長久的誤會,還順利帶回了亞紀子,並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千年以前,他與亞紀子便是夫妻,無論世事年齡,他們已然相愛千年。

《镰仓物语》:武家古都的异色世界

從《鎌倉物語》到日本的妖怪文化、鬼神傳說,再到日本人對櫻花的讚歎和吟誦,說到底都是在傳達日本死亡文化的內涵。可以看出日本的死亡文化擁有著多麼浪漫、悽美的想象。而《鎌倉物語》更進一步將死亡加工成了一種天真無邪的經歷,吃一個松茸可以體驗靈魂出竅;乘坐江之電就可以到達彼岸。而在黃泉國,死亡成了彼岸的另一種重生,沒有悲傷與痛苦,這裡的人們依然與溫馨平靜的日常相擁,彷彿自己還在人世,依然保留著那裡的記憶。只有正視了死亡的恐懼,尊重死亡,人才能更好得生活。這大概也是日本死亡文化的魅力所在,不奇怪會有那麼多妖怪動漫和小說,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歡迎。

《镰仓物语》:武家古都的异色世界

不過這部電影自身,大多數時候是很平淡的,平淡到甚至有些無趣。作為日常向的妖怪電影,鎌倉的神鬼印象也是沒有絲毫的起色,只得淪為被日常沖淡的普通小鎮。無論是死神、青蛙怪、運輸靈體的江之電,還是鎌倉的百鬼夜市,在如今特效電影多到廉價的時代裡,只能替這部電影感慨一句“想象力一般”。唯一讓人眼前一亮的只有雲山霧繞、山色空濛的黃泉國了。據電影導演山崎貴所說,黃泉國的設計,參考了中日兩國個別地區的現實風貌,尤以張家界武陵源和鳳凰古城的風貌為最。這些地方給予了視效導演極大的觸動。而天頭鬼所居的宮殿,則受到了張藝謀的電影《英雄》的影響。可以說,這部電影算是將中日文化與鎌倉風物融為一體了吧。看完這部電影,最容易產生的想法大概是去電影的拍攝地看一看。

《镰仓物语》:武家古都的异色世界

雖說,導演談到電影時,曾說電影讓他最為感動的地方是主角的夫妻關係,他希望以二人的情感為主軸講一個“萬物有靈”的故事。然而,他們選取的漫畫情節太扁平,想要從中表達的觀點既多又雜亂,因而並不能很直觀地呈現這對夫妻的深厚感情。而且,故事的所有情節都很倉促,就連大戰天頭鬼這麼重要的情節也非常短促,到頭來,日常打敗了本該神秘的妖獸都市,平淡的對話打敗了一色夫婦背後未能完整建立起的深厚感情,為此,電影只能淪為沉悶、跳脫的妖怪小品,而不能充分展現故事的情感內核。不過,空洞、言之無物,概念設定不錯但虛有其表,似乎已經是日本漫改電影的通病了。也許日本漫改電影需要更成熟、具體、細膩的敘事,不然,即使是“做了千年夫妻”,也不過是一個甜美的概念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