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出海ICO失敗者的自白:不管成不成功,至少先準備100萬

文丨互鏈脈搏·李秀琴

一個出海ICO失敗者的自白:不管成不成功,至少先準備100萬

“現在在國內,其實是募不到錢的。”阿凱向互鏈脈搏說道。

兩個月前,阿凱從某知名科技媒體離職,進入一家區塊鏈數字營銷公司。互鏈脈搏記者採訪他時,他已再次離職,來到項目方做媒體市場工作。

“國內的推廣營銷渠道,報價高,性價比低,項目方最後發現並沒有太多的用處。所以,現在大家的需求主要往海外走。”

但出海就一定樂觀嗎?互鏈脈搏調查發現,雖然今年出海的ICO團隊不在少數,但總體情況並不理想。

“我們今年ICO比較失敗,說出來容易讓人笑話。”一家區塊鏈硅谷團隊(創始人及成員為中國人)直言。

出海為先

“如果說,大家去年選擇出海是為了逃避ICO監管,今年則更多出於戰略發展的需要。”

在中國現行監管環境下,一家區塊鏈公司要完成ICO,首先得“出海”。

互鏈脈搏瞭解到,大部分區塊鏈團隊會選擇前往新加坡成立基金會以獲得合法的發幣募資資格(注:基金會,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按照本條例的規定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

公開資料顯示,新加坡一直以來對數字貨幣相關產業非常友好。目前,包括DigiFinex、CoinTiger、DragonEx21等在內的21家交易所均設立於此。

2017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發佈《數字代幣發行指引》,稱數字貨幣的發行平臺、財務顧問和代幣交易平臺,需要根據《證券期貨法》和《財務顧問法令》獲取相應牌照,並符合反洗錢、反恐怖主要融資等要求。這也是全球少數幾個對數字代幣發行活動劃定明確範圍的國家。

根據《財經》雜誌報道,這類公司在新加坡註冊的基金會大多為空殼公司:當基金會成立後,公司地址掛靠在會計師事務所之類的服務公司,團隊不在本地,辦公基本由線上完成。


一個出海ICO失敗者的自白:不管成不成功,至少先準備100萬

圖為互鏈脈搏諮詢某第三方涉外資產服務公司截圖

互鏈脈搏通過線上諮詢某第三方涉外資產服務公司,當問及“在新加坡成立基金會需要多久”時,對方的第一反應便是“區塊鏈”。

關於“出海”,還有另一種途徑。區塊鏈公司可以在當地註冊公司,只要符合證券法規定,一樣可以發行代幣。相較而言,第二種方式花費的時間要縮短10天左右。

但大部分出海項目更傾向於選擇第一種途徑。依第三方涉外機構相關人員分析,這可能與此前量子鏈選擇在新加坡成立基金會有關。事實上,多數區塊鏈公司在做出“出海”這一決策之前,缺乏對當地充分的考察。加上全球區塊鏈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大多采用模仿同業的路徑,蜂湧而上。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出海項目在落地方面多半會遭遇兩大難題:語言問題;管理本地化。當然,不排除一些真正有技術實力的團隊,出海是為了真正將團隊、產品、服務移民海外。

一個合規的出海ICO流程應該是怎樣的?

一家第三方涉外機構告訴互鏈脈搏,項目方若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基金會,以合規ICO,完整的流程需包含以下幾項:

1、設立新加坡基金會

2、申請基金會執照和章程

3、準備律師事務所背書的非證券性質代幣的法律意見書

4、名列ICO條款條件

5、準備購買合同、代幣購買協議

6、設置隱私性條款

7、準備KYC客戶盡調問卷。

流程顯示,項目方主要通過第三方中介公司以完成基金會的註冊。在註冊時,政府機構需要對公司(基金會)進行核名;且需要新加坡本地人的個人擔保。不過,這點一般可由代理機構來提供。除擔保人外,公司還需準備好護照、身份證、電話號碼和郵箱等資料。

這家機構工作人員介紹稱,大部分註冊新加坡基金會的客戶會選擇上交易所發幣,一些知名的交易所需要項目方出具法律合規意見書。

這裡的法律意見書並非如其名,而是一個統稱,主要包括token非證券化證明、白皮書合規意見書、私募銷售條款、公募銷售條款等等。

“大體來說,項目方準備工作分兩步。一是成立非盈利型基金會;二是提供白皮書,我們以它為基準,準備相應的法律意見書。合規之後,就可以正常上交易所了。”

時間上,根據項目方需求不同而不同。如果項目方只是單純設立基金會,整個過程需要20-25個工作日。而如果項目方連白皮書都未準備,則從白皮書撰寫、定稿到設立基金會,再到ICO合規,整個過程需要3到4個月。這個時間遠比想象中要長的多。

互鏈脈搏瞭解到,目前為較多國家所接受的大原則是,只要沒有明確用途的token(即無法清除界定為utility token者)、以及不是純粹的“加密貨幣”(僅具有貨幣屬性的),都可能會被監管單位認定為“權益型token”。

在中國大陸,由於監管禁令,任何形式的代幣都不被允許,更何況嚴遭打擊的ICO。不過,團隊仍有其方法在國內募資。

如互鏈脈搏此前調查,非小號平臺有交易量統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共計188家,其中由中國人或華人團隊參與運營的數量高達131家,佔比近七成。換句話說,雖然中國大陸暫停交易所服務,但項目方仍然有各種方式上幣,使用交易所服務。

涼涼寒冬,出海也不管用了

但是,不管市場低迷是不是最主要原因,出海ICO確實“玩不轉”了。

今年7月,普華永道和瑞士加密協會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大部分ICO項目都以失敗告終,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項目獲得了成功。其他項目在代幣銷售過程中要麼延期,要麼宣佈失敗。


一個出海ICO失敗者的自白:不管成不成功,至少先準備100萬

圖:ICODrops平臺

前述區塊鏈硅谷公司,ICODrops平臺顯示其於今年8月3日開始ICO,目標募資額2100萬美元,至結束共募資2051萬美元。在團隊發言人看來,“比較失敗”。

而在ICO失敗的背後,團隊早已在出海、ICO合規、海外營銷、找大佬站臺等各環節花費了巨資。

依這家第三方涉外機構所言,項目方若想在新加坡成立基金會,完成ICO合規,一系列林總費用接近30萬元。而若項目方想在新加坡成立交易所,其背後所需的一整套合規文件,費用高達10萬美金。

即在項目方無從確保ICO成功的前提下,其在準備階段就已需要花費近百萬元。

然而,吸血的還遠不止這些。

阿凱向互鏈脈搏透露,以他之前所在的區塊鏈數字營銷公司為例,一般給一家公司提供海外市場營銷服務,服務週期20天,收費12萬美金。

“白皮書我們基本不接,大概佔了6%。”阿凱說,“當然,我們對項目方也會進行篩選,會更偏向於有技術和團隊基礎的項目。如果(他們)連白皮書都沒有,基本上可以表明其還處在非常初級階段。”

根據阿凱介紹,海外市場營銷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一、媒體推廣。主要為項目方對接核心外媒資源。“像Coindesk、Cointelegraph這類媒體,還有海外的行情類網站,要價都特別高。”

二、社交媒體推廣。主陣地在Twitter、Telegram等,“我們基本不發內容,但會藉助廣告營銷幫助項目方獲取海外用戶。”

三、配合項目方,與市值管理團隊一起在媒體平臺鋪設利好。

一個出海ICO失敗者的自白:不管成不成功,至少先準備100萬

而在一條完整的出海ICO流程圖中,即便像這些小的環節——如成立基金會、ICO合規、海外營銷等都需要花費巨資,更毋論上交易所、找大佬站臺、媒體公關、線下路演等大環節的花費。這一產業鏈條上,多得是需要“打點”的“吸血鬼”。

“如果是真正想做實事的團隊,在這個時期,大都不太願意做營銷推廣。因為目前最關鍵的是養活自己。”阿凱說。

一個出海ICO失敗者的自白:不管成不成功,至少先準備100萬

事實上,這正是大部分區塊鏈項目面臨的現狀之一。根據icodata.io統計,2018年9月,全球ICO融資額為1.6億美元,相較今年1月(15.2億美元)下降89.4%,相較上半年最低值月份4月(5.6億美元)下降71.4%。

在行情如此冷淡的當下,即便處於戰略發展需要出海ICO,項目方也只能陷入“幾無韭菜可割”的狀態。獨立金融研究機構Autonomous Research指出,ICO活動減少的主要原因,在於“投資者對購買通用代幣的興趣降低”。

“去年那波牛市,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入場”。但今年入場的投資者,絕大部分都處於“虧損”狀態。“虧錢之後,市場一日涼如一日。”

今年4月開始,阿凱參與了多個項目的私募和公募。在採訪的最後,互鏈脈搏問及情況如何時,其言語中難掩沮喪。“基本上看不到收益,我(投的)都是虧的。”畢竟項目方募資都用ETH,“誰又會想到ETH會跌成這樣呢?”。

“不過,我之前參加的項目,還有一些沒有發幣的。大家應該都在等牛市吧。”(文中“阿凱”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