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北橋老人的離去,沒有儀式,卻更值得我們銘記

这位北桥老人的离去,没有仪式,却更值得我们铭记

9月19日

臨近中秋

在這樣一個

大家都在期待著與家人團圓的日子裡

家住寺涇社區橫街的老人尤松麒

卻沒能等到月圓

永遠地離開了他的家人

这位北桥老人的离去,没有仪式,却更值得我们铭记

這一天

本該有一場隆重的悼念儀式

來為他的一生畫上圓滿的句號

卻因為他的一個決定

而變得異常簡單

確又無比的特殊

這一天

安置他的遺體的

並不是家人

而是紅十字會和醫學研究院

这位北桥老人的离去,没有仪式,却更值得我们铭记

rt 1

他是艱苦歲月的經歷者

尤松麒,1937年出生。他的一生坎坷,雖然是北橋第一批高中生,卻因為一些歷史問題沒能參加到高考。之後一直在北橋農中任教,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鵝東村的磚窯廠做苦工。妻子也在此時離開了他,他一個人帶著女兒辛苦度日。

改革開放後,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回到學校,而是到了當時的吳縣軸承廠做了一名工人。終於盼到日子好過一點了,小女兒又得了重病,他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省下錢來給女兒看病、資助外孫女上大學。

生活雖多磨難,

他卻從未抱怨。

这位北桥老人的离去,没有仪式,却更值得我们铭记

t 1

他是心懷感恩的捐遺者

幾十年來,尤松麒總是把看書當做一種習慣、一種愛好。因為他覺得在書本里,他可以沉下心來,徹底地拋開煩惱,接受知識的洗禮。也正因如此,他的思想和觀念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2016年,尤松麒被查出罹患癌症。雖然他積極樂觀地接受治療,之前無意中在書本上看到過的捐遺這件事,卻在他心裡漸漸地開始萌芽。之後,他多次向社區和家人表明了這個想法。

2018年,由於病情惡化,尤松麒又住進了醫院。5月29日,快撐不下去的他強忍著病痛,在病床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遺體的捐獻是我本人意願,因為我本人以前曾想學醫,一旦有人在我遺體中找出破解醫學難題,也算我對社會的微薄貢獻。”

寥寥數字,卻飽含著他對祖國醫療事業的關心,以及他那莫大的勇氣和善良。一字一句皆是感動,是滿滿的正能量。

世界待他不善,

他仍心懷感恩。

这位北桥老人的离去,没有仪式,却更值得我们铭记

他是移風易俗的先行者

尤松麒老人臨終時再三交代家人,他離世後一切從簡,不要搞捐遺告別儀式,不要設靈位祭奠,不要找道士和軍樂隊,不要焚燒紙錢。家人們含淚點頭。

老人離世後,蘇州紅十字會悄悄地把老人的遺體送往醫學研究院。在老人的房間裡,家人們悲痛和不捨的情緒再也無法抑制,面對著他的照片傷心落淚。這場悼念會,簡單卻真實。

形式並不重要,

關鍵在於內心。

就是這樣一位老人

在他生命的終點

將自己遺體

無償捐獻給醫學教育、科研事業

我們向尤松麒老人致敬

我們也向所有捐遺者致敬

因為有你

世界才會如此美好

供稿單位:北橋街道寺涇社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