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曾有座鐘秀山,山西面還有所學校

一塊殘存的木製對聯,

引出一段塵封多年的往事,

由此解開

張退公紀念小學校的前世今生……

南通曾有座鐘秀山,山西面還有所學校

“張退公紀念小學校”木製對聯(殘件),板面寬0.3米,高1.99米,正中為“英才為君子所樂”七個大字,兩旁豎刻的跋文交代了建校的主要原因:“鍾秀鄉太陽殿,明嘉靖時所築,北五山風景之一,中華民國三年始改建小學校,至二十七年三月中輟兵戈……摧毀殆盡,越五載,張君敬禮為其先人營鄉北新阡,慨念名跡之就湮,鄉童之失學,爰度殿校遺址併為”。

狀元公:園林學校的規劃師

說起張退公紀念小學,其校址位於在南通頗有影響的太陽殿。

南通城北,曾有過五座小土山,系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由通州知州高啟、鄭舜臣率民眾築土建成。土山與城南長江邊自然形成的五山遙相呼應,構成了古城南通的中軸線,北五山取鍾靈毓秀之意,名為鍾秀山。而太陽殿由位於山西面的原古翠軒所改建,為北五山風景之一。

南通曾有座鐘秀山,山西面還有所學校

張謇特別保護得以留存的宋代古樹瓔珞松,其枝繁葉茂的身影永遠定格在這張民國老照片中

鍾秀太陽殿最具盛名的是寺內的兩株古樹名木:一株為樹齡800年左右的古纓珞松,另一株為與其相鄰的樹齡約700多年的羅漢松。一生鍾情於植樹護綠的張謇先生徵收了這塊土地,並著手建校造園。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9月25日,張謇有記述“通州北五山太陽殿有瓔珞柏,七八百年物。廟久廢,欲以其地建園林學校,借保此樹;地已收,尚未營建也。偶思,集得一聯。”

南通曾有座鐘秀山,山西面還有所學校

美術教育家劉子美畫作中的瓔珞松與學童

不僅如此,張謇還有更為詳細的安排。宣統元年(1909),他又為愛子張孝若“擬訂明年請一外國先生,一中國先生,在北五山太陽殿專事課兒……”。宣統三年(1911),他再“往太陽殿省瓔珞松”。可見,張謇一直牽掛著瓔珞松和園林學校的建設。

但不知究竟因為什麼原因,張謇傾注心血、精心規劃的園林學校一事後來卻被擱置下來,一直未能付諸實施。直到民國三年(1914)秋,根據宣統元年張謇主導的通州勸學所《預定分年設立初等小學校之計劃》(每十六方里設一初等小學校),經對該計劃重新調製,終在太陽殿原園林學校規劃地開辦了一所小學(開辦費500元),改建太陽殿房屋為校舍,學校定名為“南通縣第二十國民小學。

南通曾有座鐘秀山,山西面還有所學校

張詧(右三)張謇(右四)張孝若(右七))與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右六)

1924年7月12日,在徵得縣教育局同意後,由張詧、張謇捐資所創建的南通縣立通州女子師範將 “第二十國民小學”劃為其附屬小學農村分校,供師範生從事鄉村教育實習,當時仍為一個學級,由葉孟靖任主事。從此,一批批師範實習生蕩著小舟,渡過濠河,來到城北,在古瓔珞松、羅漢松下,品嚐著清香的蠶豆,培育著農民子弟。

張敬禮:紀念小學的創立者

1938年3月,日軍佔領南通城,學校被迫停辦並被損毀。1939年1月,張謇三兄、張謇實業與教育事業的主要參與者與重要推手張詧(字叔儼,號退庵,人稱退公)在上海寓舍病逝,5年後歸葬於鍾秀山西側。

南通曾有座鐘秀山,山西面還有所學校

本世紀初被廢棄於建築垃圾中的“張退公紀念小學校”校名石額(殘件),現藏於南通博物苑

1943年,邑人張敬禮(大生集團事業繼承人,愛國民族實業家)為紀念其父張詧,也是為了鄉里失學兒童,出資在此重建學校,名為“私立張退公紀念小學校”(百姓通常稱作“退公校”),辦學所有經費均由張敬禮籌集,一律免收農民子弟的書雜費。

新辦退公校首次招生,學生數達到195人,教學形式也由原單級教學改為一、二複式和三、四複式編制教學,並聘請一生致力於農村教育的孫輔公擔任校長。孫與在校任職的其女孫蓉芳一起拒用偽政權教材,自編材料組織教學。退公校的開辦,解決了鄉童失學問題,實實在在地為農民子弟接受教育作出了貢獻,深受民眾好評。

南通曾有座鐘秀山,山西面還有所學校

1956年春,周恩來總理接見張敬禮(右一),左一為黃炎培

當年的紀念小學,除了原有的名木古樹,校內和學校周邊也廣植樹木,據資料記載,退公校門前植有兩棵法國大梧桐,間以法國小梧桐若干;校後主要種植著法國梧桐和黑松;而在退公校左側河邊除法國梧桐外,還植有大片的楊椿。連同緊鄰的太陽殿山門邊和退公墓的植被,可以想見,當年的退公校掩映在一片綠蔭之中,不失為一處清新幽靜、讀書識字的好地方。

南通曾有座鐘秀山,山西面還有所學校

《南通示範區一區鍾秀鄉學校調查統計表》,現藏於南通市檔案館

南通市檔案館內藏有一組1947年國民黨南通縣政府《第一區鍾秀鄉、公園鎮、中心鎮學校調查表及中心鎮居民教育程度統計表》,表格統計數據顯示,當時退公校學生數多達334人,如此規模,在戰爭年代實屬難得,由此也直觀反映了張退公紀念小學建立後,附近農村學齡兒童受惠之廣。

南通曾有座鐘秀山,山西面還有所學校

1987年瓔珞松死去,至今仍挺立在原地,保留著曲、奇、古、怪的原有外形。

1952年,退公小學改為公辦,更名為南通市鍾秀初級小學。1956年,鍾秀初小發展成完小,改名為南通市鍾秀小學。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也曾於文革早期在此任教。1998年,對城北勝蹟和老校充滿感情的教師和老校友的呼聲被推土機的轟鳴聲所淹沒,鍾秀小學被迫遷出現址辦學(鍾秀小學於2017年秋季正式停止招生)。

而今,再次走近“張退公紀念小學校”舊址,除了被簡單圍護起來的兩株古樹,其他歷史遺存已難覓蹤跡,小區居民完全置身於現代生活氣息之中,令人頓生時空交錯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