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紫砂壺的四個美麗傳說

1、“富貴土”

宜興丁山位於太湖之濱,是一個普通而美麗的江南小鎮。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鎮裡的村民早出晚歸,耕田做農活,閒暇時便用陶土製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這樣,他們無憂無慮過著簡單而又平凡的生活。

一天,一奇僧出現在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叫喚:“富貴土,富貴土,誰買富貴土”,村民們都好奇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僧人。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是皇家人,就不能擁有富貴嗎?”,人們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著他走來走去。

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門,快步走了起來,就像四下無人一樣。有一些有見識的長者,覺得他奇怪就跟著一起走,走著走著就來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

突然間,僧人消失了。

長者們四處尋找,未果,只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好事的長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的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

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在歷史長河中慢慢形成了。

事實上,宜興紫砂泥是段泥又稱本山綠泥(燒成後呈淡黃色)、紅泥、黑泥、墨綠泥和紫泥,還有夾在石層中間的黃色泥土稱石黃又稱硃砂泥(燒成後呈紅色)的總稱。紫砂陶土的顏色確實是五彩的,故又稱為“五色土”。

關於紫砂壺的四個美麗傳說

2、陶朱公的傳說

定陶的陶朱公傳說主要是關於范蠡居陶十九年間的民間傳說故事,內容上可謂豐富多彩,既有關於其出身來歷的傳說,又有其經商致富和處世理家的傳說,還有和陶朱公有關的地方風物傳說。陶朱公傳說在定陶民間流傳很廣,主要存在於當地百姓的口耳相傳中,在與他有關的眾多典故、風物中也多有記載和反映。這些傳說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陶朱公的為人哲學和經商思想,也體現了人們發家致富的願望和定陶乃至魯西南一帶的風土人情。

版本之二:相傳春秋時,范蠡幫越王滅掉吳國後,棄官同西施逃到了宜興丁山一個叫台山的村子隱居下來。他發現當地黃龍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就教大家採泥做坯、築窯燒陶。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范蠡雖然把陶器燒出來了,但燒的不是歪貨(陶器變形),就是黃貨(陶器沒有燒透),而且陶器上有許多裂縫。一時范蠡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有一天,西施淘好米,動手燒飯。范蠡見火苗很旺,射得很高,心想這不是浪費柴火嗎?就把墊在鍋底的三塊石頭拿掉。西施說,鍋子壓在火上,火就燒不旺了。果然,三塊石頭拿掉後沒,火就萎了下去。范蠡想:假如燒窯時泥坯不著地,墊空燒,是不是容易燒透嗎?按照此法,燒出來的黃貨少了,後來,人們稱這種石頭叫 “腳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活回家,西施正在燒飯。燒著燒,飯鍋滾了。西施趕緊把灶裡的木柴夾出來,只留幾塊在裡面。范蠡問:“為什麼把柴夾出來?”西施說:“飯燒滾後要悶一悶,要‘還火’。如果一直用大火燒,時間短了做成生飯,長了燒焦。等到西施還了火,開鍋盛出飯來,粒粒似珍珠。范蠡吃著吃著,突然想:燒陶器不也和燒飯一樣嗎?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燒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燒裂了。假如燒燒,悶悶,既可燒透,又不裂了嗎?

後來范蠡照著這個方法做,果然成功了。他把這些方法教給當地百姓,從此丁蜀窯場就興旺起來。後來,人們尊奉他為“陶朱公”,在蠡墅崇福寺塑了他的像(抗戰時被日軍所毀),每年陰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隆重紀念他,他居住過的地方就改名為“蠡墅”了。

關於紫砂壺的四個美麗傳說

3、龍窯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太湖裡有一條渾身墨黑的烏龍,長大以後,玉皇大帝就召它到天上專管耕雲播雨的事情。哪個地方乾旱了,烏龍先到太湖喝足了水,再向那個地方噴。烏龍噴出來的水就是雨。

但有一個地方,玉皇大新聞社卻不準烏龍去噴水,這地方就是太湖西面丁山、蜀山一璉。因為這地方的老百姓不敬天帝,所以玉皇大帝要懲罰他們。但是烏龍不忍心看到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受苦,就偷偷地降了雨,這一下惹惱了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烏龍,烏龍與天兵天將格鬥,打得天錯地暗,終因寡不敵從,渾身是傷,摔到地下,死了。當地老百姓非常感激烏龍,就把烏龍的屍首埋了。

不知過了多少年,葬土的土堆上出現了許多洞口,人們發現,洞裡全是空的,烏龍的屍骨不見了,留下了一個長長的地道。後來人們用這個空洞當作燒窯的洞,發現陶器燒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從此這個地方就叫烏龍窯。當地又仿照烏龍窯造了許多窯,就叫做"龍窯"。

關於紫砂壺的四個美麗傳說

4、紫砂創始人供春學藝的故事

龔春是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天資聰穎,手腳勤快,還常到離家不遠的一座小廟內玩耍,順便幫著老和尚做些雜活。老和尚很喜歡他。老和尚是遠近聞名的製陶師傅,所以龔春長到十七八歲時,他爸領著他到廟裡,要孩子拜老和尚學手藝。老和尚連連拒絕:“難呵,學會這個行道,也難混到碗飽飯吃。”其實,是怕傳了手藝,丟了飯碗。

龔春拜師不成,就千方百計留心學,刻苦記,還把老和尚製作的大小壺樣默繪成圖;以後,就自己動手製作壺。沒有好泥,他就挖地下深處的泥土來做。

一天夜晚,他看到月光照在桃樹虯枝節疤上的投影,十分別致,看著看著,忽然心裡一亮:這不是象一把從未見過的新式茶壺麼?原來,最早的紫砂茶壺都是光坯,相傳蘇東坡製作的提樑壺也不例外;後來,製陶技術雖然有所發展,但也只不過是雕刻一些淺花。要以桃木節疤為壺身,飾以桃花桃葉,就得鑲上圓雕一樣的堆花。能作得成嗎?龔春決心闖一條新路。

紫砂泥只有丁山鎮黃龍山洞裡才有,可是價錢太貴,龔春買不起。他想了又想,突然想起老和尚制壺後每天洗手的小水潭來。急忙趕到那裡,伸手往水裡一撈,小水潭裡果然淤積了厚厚一層極細極柔的紫砂泥。他喜出望外,急忙用木勺舀在盆裡,不厭其煩地篩、澱、壓、碾,製成乾溼相宜的精料。

說不清龔春到底花了多少工夫,一把從未見過的茶壺終於製成了:壺身酷似桃樹虯枝的節疤,蒼老道勁;壺嘴和壺把都有小技配置,自然天成;壺身兩側堆以怒放的桃花和修長的桃葉,維妙維肖,幾可亂真。再配上黑黝黝的紫砂,色調古樸高雅,開創了紫砂工藝的新風格。

龔春抑制不住滿心的喜悅,捧著新制的茶壺,恭恭敬敬地去請教老和尚。老和尚見了,雙目一亮,連聲讚歎:“好壺,好壺!後生可畏!”當即取名為“供春壺”。含義有兩個:一是取桃花奉春神,一是和龔春名字諧音。

新穎別緻的供春壺成為遠近暢銷的名牌貨,龔春的名字隨著供春壺的“足跡”也傳開了。

消息傳到知府那裡,貪婪的知府大人特地把龔春請去制壺。龔春原本是從不巴結奉承權貴的,誰知這回見了知府大人後,竟破例允諾了。他用了整整三個月時間,精心製成了一把別具一格的荷蓮蛤模壺。這把壺用曲捲的荷葉做壺身,用蓮蓬為蓋,更奇特的是蓋頂立著只張著大嘴的癩蛤蟆,活象知府大人的那副尊容!作工細緻,栩栩如生,成了紫陶工藝的又一傑作。

關於紫砂壺的四個美麗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