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用油,小吃同行都服了

現在做小吃的有很多,口味是最重要的,這點我相信95%以上的人是認同的。你當地有多少家小吃,你覺得口味真正好的有幾家,一隻手可以數的過來吧?但是在你們當地或多或少總有幾個店口味好到滿城皆知。就拿我們小區一對夫妻做的酸辣粉,不論你什麼時間段去店內總是客滿,好吃到爆你信嗎?這對夫妻總是晚上6點準時關門休息。

牛掰呀!

我們這小區有7家賣小面酸辣粉的,除了他家誰不是惦著腳尖等著客人?沒辦法水平不如人家脾氣自然溫純。薛之謙也說過一句話,只要你有真正地才華,哪怕你只是路邊修自行車的詩人,在這個自媒體興盛的時代也會有人發現你,但是前提你必須要具備真正地才華。我們做小吃的也需要區別出小吃的手藝技術。仔細想想這個世界上真正能一直跟隨你,並且能改變你人生的只有知識。

廢話不多說了,今天我們分享油的作用以及原理。

一、油的種類

通常市面上我們最常見的油有兩種,它們都是由脂肪酸所組成:學名是「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牛油、雞油、豬油、棕櫚油、椰子油等,這種油的特點是在恆溫下屬於固態,就是油沒化的狀態。

這樣用油,小吃同行都服了

飽和脂肪酸油類

【不飽和脂肪酸】: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橄欖油、芝麻油......這種液態的油。

這樣用油,小吃同行都服了

不飽和脂肪酸油

二、口感的區別

牛油醇厚、雞油清香、羊油味鮮(魚羊鮮是他的特點)...

為啥同樣是油口味上差別為何反差如此大?

因為油的脂肪酸含量、分子結構以及種類的不同,所以造成了他們口感的差異性,有點複雜,今天咱們討論的不是學術而是油的使用以及油的工作原理,繼續往下看。

三、油的變化

炒辣椒時我們都有體會吧,需要不停的翻炒,多玩會兒手機,辣椒糊了。為什麼糊?炒的時間久唄!NO! NO! NO!

是因為水分蒸發乾淨了。

因為食物一旦進入油中他含有的水分會快速蒸發,含水量越少的食物蒸發越快,食物中含有的水分會帶有侵入食物當中的油溫,水分會轉化成蒸汽通過食物的蜂窩縫隙進行蒸發,同時油被吸入代替了水分。一旦水分沒有油就會把溫度帶給食物本體,瞬間就糊。

這樣用油,小吃同行都服了

燒辣椒

四、油的溫度與變化

1、起始階段(食品放入炸油中到食品表面溫度達到 100℃):食品內部蛋白質未變性,澱粉也未糊化

2、新鮮階段(食品表面水分大量損失的階段):食品開始形成外殼,內部蛋白質部分變性,澱粉開始糊化;

3、 最適階段(食品質量最好的階段):外殼增厚,色澤變金黃,蛋白質變性完全,吸油量適中;

4、劣變階段(食品質量開始變差的階段):外殼變僵硬,吸油量過大;

5、最終階段:食品顏色逐漸變深,開始發生炭化現象。比如油炸饅頭髮黑髮黃的階段,這時候會產生一種香味,也就是焦香味,這種變化反應叫“美拉德反應”以上這幾種就是油的變化。

六、油的食用方法

1、炸:對於那些直接炸出來的成品,比如雞翅、雞排....他都是通過油讓食物含有的水分快速蒸發產生酥脆的口感,如果你是做炸雞的一定要認真看。

這裡油炸也有技巧,如果是小火慢炸很容易食物表面很軟綿綿的,但是油還拼命的往裡鑽,吃起來軟塌塌油膩膩。

但是如果是高溫炸很容是造成表面糊了裡面生了,你說氣不氣人。

所以油炸這類食物一般都是用5成油溫,也就是油溫在150度的時候,剛剛冒煙的時候,這時候是炸食物的最好時間,然後根據我們要炸成的口感,比如外酥裡嫩效果,那就把食物撈出來,油溫燒到7成,這樣食物便面就會產生酥脆了。

我們也經常用裹澱粉這種方法來實現外酥裡嫩對吧?原理就是用澱粉來保護食物內部的水分,因為裹了澱粉食物的蜂窩縫隙會變小,能起到很好的保水效果。

2、炒:這裡雞肉飯的夥伴們多看看,別做出來的雞肉飯硬的跟玻璃球似的,然後還跟別人說是看我教程的,我可沒這樣教過你,但是現在你可以跟我好好跟我學,類似雞肉飯這種小吃不能做的酥脆、也不能軟綿綿、他比較偏向於嫩,所以需要大火來炒,讓表面快速成熟產生蛋白質凝結反應來保護裡面的水分,不要過多流失。所以大火和快速才是關鍵。

還有一些做鍋包肉的同行也看著點啊,別瞎做,我教你,鍋包肉這種食物一般都是耐嚼型,所以要有硬度,這就不能大火猛炒了,得用小火慢慢逼出食物中的水分,讓內部的硬度和外部硬度保持一致。所以火候適合中火小火。

怎麼樣是不是對你做小吃以及自己家平時做菜有了一些想法了?

歡迎大家留言,轉發,一同持續學習,小吃不僅要好吃還要搞笑下,感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