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海上來」湛江南海之濱崛起的湛藍之城

「風從海上來」湛江南海之濱崛起的湛藍之城

湛江城市規劃館中湛江市模型圖。(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12日湛江訊(記者 盧佳靜)藍天碧水,椰風海韻,1960年2月,鄧小平同志到湛江視察時盛讚“北有青島,南有湛江”;今天,參加“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採訪團走進湛江,實地探訪這座有溫度的城市,感受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來它的發展變化。

湛江秉承“工業立市、以港興市、生態建市”的發展戰略,著力發展工業,形成臨港重化、近海油氣開發、電力、造紙、農海產品加工、飼料、紡織、電器機械八大支柱產業,特別是鋼鐵、石化、造紙等重化工業發展迅速,比重顯著上升,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以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湛江鋼鐵)為例,該公司製造管理部主任袁義義告訴記者,作為鋼鐵消費大省的廣東,過去幾乎60%以上的鋼材靠“外援”,長期以來都是全國最大的鋼材輸入省,而湛江鋼鐵的落地不僅可以填補區域內生產基地的空白,還可輻射至東南亞市場,滿足國內外對中高端鋼鐵產品的需求。

「風從海上來」湛江南海之濱崛起的湛藍之城

寶鋼湛江鋼鐵基地。(湛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臺灣網發)

湛江鋼鐵的誕生借勢國家產業發展政策,也是實施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破解廣東區域發展難題的重要舉措。據資料顯示,它在生產經營元年(2017年)便實現了達產、達標、達效、達耗的“四達”目標,創造了國內大型鋼廠從投產到年度“四達”的最快紀錄,年度經營績效超預期,實現銷售收入336.84億元,利潤總額20.6億元。今年上半年,湛江鋼鐵實現產值193.42億元,增長17.35%,生產運行水平持續向好,各項經濟技術指標不斷刷新,整體經營業績超出預期。

今日湛江,被定位為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湛江港作為“一帶一路”的支點港、南中國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憑藉與國際原油、鐵礦石產區海運近的有利條件,形成了獨具競爭力的港口優勢,成為臨港產業佈局的最佳選擇。

「風從海上來」湛江南海之濱崛起的湛藍之城

湛江港集團寶滿集裝箱碼頭。(湛江港集團供圖 中國臺灣網發)

改革開放之前,湛江港最大的碼頭為5萬噸級,趁潮進出,泊位少。改革開放後,湛江港掀起了新一輪大規模的生產建設。湛江港人抓住這一歷史性重大機遇,加大改革力度,先後建成30萬噸級深水航道、30萬噸級原油碼頭和20萬噸級鐵礦石碼頭。

湛江港從1956年至1979年吞吐量突破1000萬噸用了23年,從1980年至2002年突破2000萬噸又用了23年。從建港到2008年邁進全國億噸大港之列用了52年,而僅用6年時間在2014年實現1億噸到2億噸的跨越。2017年湛江港年貨物吞吐量突破2.8億噸,在全國沿海港口排名提升第11位,成為西南港口群第一大港、廣東省第二大港口,增速連續4年居全國沿海港口前列。2018年,預計湛江港年貨物吞吐量可突破3億噸。

「風從海上來」湛江南海之濱崛起的湛藍之城

金沙灣景(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攝)

作為熱帶海濱城市,發展旅遊業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頭戲。湛江是聯合國環境署授予的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和資源高效利用城市,城市空質量穩居全省前三位。它擁有著湛江灣、雷州灣等迷人海灣,是著名的菠蘿、香蕉、芒果、紅橙之鄉。加上優美的生態環境,未來湛江將建成與海南國際旅遊島優勢互補的國際著名濱海旅遊休閒度假目的地,形成南中國海洋休閒度假旅遊中心和國際旅遊半島,以高端濱海旅遊為龍頭、以文化與旅遊結合為特色、以特色旅遊為亮點的旅遊休閒度假目的地。

湛江是正在加快振興發展的城市,201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824.03億元,同比增長6.8%。今年一季度實現生產總值635.01億元,增長6.1%。當前,湛江迎來了系列重大發展機遇,國家賦予它“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支點城市、北部灣城市群"一核兩極”框架中的"一極”定位等,通過實施重大工業產業項目達產增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提速、高新技術產業培育、藍色海洋綜合開發“五大產業發展計劃”,湛江在提高發展質量的同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中闊步向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