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貨幣政策傳導需在「寬」與「緊」間協調發力

10月17日,央行發佈了2018年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數據顯示,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80.17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9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133.27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3.14萬億元,同比多增1.98萬億元。而在引人關注的社會融資規模方面,9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97.3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為13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3%。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5.3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32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8萬億元,同比多增1.34萬億元。

從數據看,第三季度,我國M2增速基本穩定,保持在8.2%至8.5%的區間,貨幣供應量平穩增長;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量和存量增速平穩,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穩步增長,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83.2%,同比高18.4個百分點,結構進一步優化。這些數據均體現出,上一階段,我國促進經濟穩增長的一系列政策顯現出成效,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運用得宜,保持了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也較好地促進了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數據的良好趨勢肯定了現階段的貨幣政策。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操作應繼續堅持“穩”字當頭,保持穩健中性與流動性合理充裕,注重前瞻性和靈活調整,注重定向調控,著眼小微、普惠、平衡表內外融資等細分層面,以服務實體、小微為切口,繼續助力經濟穩增長。

在穩健政策顯現成效、數據保持穩定的同時,9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雖有所回升,但除去統計口徑的調整,其存在的下降趨勢仍需要警惕。在本次數據統計中,央行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這一統計口徑調整具有合理性。央行表示,因為自今年8月份以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進度加快,對銀行貸款、企業債券等有明顯的接替效應,為將該接替效應返還到社會融資規模中,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按照央行的統計口徑,9月地方政府專項債增量為7389億元,佔社會融資規模當月增量的約34%,佔比較大。若剔除這一部分因素,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仍承受著下降壓力。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融資主體以地方政府為主,而非實體經濟。因此,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降的壓力體現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不足,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待進一步疏通。

而從新增貸款的結構來看,企業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對新增信貸高速增長的支撐作用較為明顯。相較之下,企業中長期融資的意願還需提振。這都體現出,目前信用環境依舊偏緊,貨幣政策傳導仍顯不暢,“寬貨幣”仍有待傳導為“寬信用”。而新增信貸增速高於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也反映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夠暢通。

面對實體經濟融資較難、需求有待提升以及信用環境亟待修復等問題,下一步,各方需要在貨幣“寬”與信用“緊”之間繼續協調發力,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其中,平衡銀行表內融資與表外融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發力點。央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張文紅在10月17日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社會融資規模變動呈現“兩多一少”的特點,即貸款同比多增較多,債券融資明顯增多,而表外融資有所減少。事實上,合規的表外業務是銀行的正常業務,合規的表外融資也應當成為對實體經濟融資的一部分,需要嚴格監管與壓縮的,是那部分在通道和金融體系內空轉的表外業務。因此,在風險可控、符合監管的前提下,應通過保留合理的表外融資部分,為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拓寬融資渠道。而對於表內融資部分,應拿出更切實可行、具有力度的政策激勵措施,讓表內信貸在實體經濟中找到新的投放點。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