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清代是中國製瓷業的高峰時期,有許多的創新性瓷器形制和色彩誕生。所以在國際市場,清代瓷器也是代表中國古玩在交易市場中屢創高價,尤其是清三代的瓷器受到頂尖藏家的青睞。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好的瓷器數量少,而且藏家只入不出,現在市場的趨勢是觀望清三代以後的皇家瓷器,從中尋找好的東西,價位適中,但前景不可估量。

幾百年來,成千上萬的中國藝術品、文玩品“流走”海外,此中既有正常文化往來、文化貿易,亦有燒殺搶掠之下流失之珍寶。上世紀90年代起,國力增強、民間資本積累使中國人踏上海外尋寶之旅。

如今,這股資本驅使下的“熱情”已燃遍全球,近年來市場上中國古玩藝術品屢創天價就是明證。在海外迴流藝術品中真正的精品,比如各種清代皇室瓷器,以及那些存世量少、知名度高、傳承有序,或具有特定歷史價值的藝術品,其升值潛力必然大於其他藝術品。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清代官窯狀況

清代是中國製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無論質量、數量都是前代所不可比擬的。

清代御窯廠設於江西景德鎮,專供燒製宮廷御用瓷器,以工藝精湛、品種繁多,釉彩豔麗而聞名於世。無論是青花、鬥彩、五彩、粉彩及色釉器均負盛名。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提起清代官窯,多數人只看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是“清三代”的瓷器,近幾年來,清三代官窯瓷器在海內外交易市場上頻頻以超過億元的高價成交,多件瓷器打破過當時的藝術品成交世界紀錄。明星藏品的耀眼表現令熱衷收藏瓷器的藏家對清三代瓷器更加重視。在眾多的瓷器種類中,清代官窯瓷器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清代官窯器價值分析

清代共有帝皇十二位,其中十位均有帝皇紀年款的瓷器傳世,他們依次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清代繼承發揚了明代傳統的青花、五彩、並創新了絢麗多姿的粉彩、琺琅彩和古銅彩,還出現了多品種的單色釉,而鏤空、轉頸、轉心的工藝技巧,更達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

清三代瓷器器型最為豐富,既有仿古又有創新。清三代瓷器官窯器相對市場存量少且價格高昂,收藏難度較之大,而且許多藏家“只進不出”,導致清三代瓷器價位還將不斷拉高。而三代之後的幾位皇帝在繼承祖輩傳統風格的基礎上,也有各自不同的創新。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嘉慶時期瓷器

嘉慶初年御窯廠的燒製仍為乾隆御窯的延續,其造型式樣、圖案等,均襲前朝舊制,因而有“乾、嘉窯”之說。嘉慶瓷器的造型,較前期無大的變化,但傳統類及前時創燒的新品種卻基本延續下來,其胎釉和青花、粉彩的色調及單色釉品種,大都仍保持著乾隆時的風貌。

嘉慶早期官窯器雖少,卻較為精緻,大器均很規整,與乾隆器相同。至於小件器中的瓶、罐、盤、碗和文具類,有的還能細緻如前,萬花瓷器,世稱百花,雍正、乾隆時期雖有燒製,但不理想,嘉慶時期的萬花瓷超過雍乾兩朝,為最成功作品。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道光時期瓷器

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此時,景德鎮的瓷業和前時相比,生產規模驟縮,沿襲嘉慶時的一些品種的製作。道光皇帝素以儉樸著稱,對於瓷器也力求簡樸,控制費用,但作為宮中生活、陳設用瓷,其製作的要求還是非常嚴格的。

青花瓷的前期色調與嘉慶時期相近,藍色雖不甚鮮亮,卻淡雅宜人,呈色較穩定,無凝聚斑點和暈散現象。後期的青花色調,有的不夠深沉而有漂浮感。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御用品,工藝製作相當精細。以“慎德堂制”款為代表的堂名款極為盛行,就當時水平而論,製作堪稱精緻。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咸豐時期瓷器

咸豐三年至四年,景德鎮御窯廠正式恢復傳統品種,除有限的琢器外,還燒製了傳統的四十二種圓器類。各品種的數量不等,最多的有兩百餘件,最少的只有十二件,總共燒製兩千一百餘件。據《清檔》記載,咸豐一朝制瓷數量極其有限。因而現今所見的傳世品極為稀少。物以稀為貴,仍值得加以重點保護。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同治時期瓷器

清末同治皇帝幼年登基,此時景德鎮御窯廠的生產,較前時更趨萎縮。官窯琢、圓器多承襲傳統的造型,有的從規格到色彩和紋飾都類同於前期。與此同時,景德鎮也燒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品種和造型,如“大婚禮造器”、“體和殿”陳設品及日用瓷,還有一些瓶、樽、缸、盒等,器型雖然規整,但略顯笨拙。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光緒時期瓷器

進入所謂“同光中興”時期,從光緒元年開始,景德鎮御窯廠陸續為清王朝宮廷和東西兩陵燒製了不少精美的瓷器和祭器,使長期不景氣的制瓷業稍有復甦。據《清檔》記載:光緒元年和二年(1875年和1876年)先後燒製過大量的青花、粉彩和各色釉大器。

此外,為宮內各殿專燒的御用琢、圓器也不在少數,署款有“長春宮制”、“儲秀宮制”、“坤寧宮制”等。晚清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燒製的官窯器中,光緒一朝在品種和數量上均居首位。

官窯器款除了“大清光緒年制”青花或紅彩款外,還有署“大雅齋”款的,書面上同時綴寫“天地一家春”橢圓章式篆款。“長春同慶”、“永慶長春”等款式的,也是官窯器中的精細之作。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宣統時期瓷器

清末宣統一朝,歷史雖短,卻仍在燒製官窯瓷器,可惜品種有限、數量較少、故傳世精品不多、甚為嘆惜。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藏家對清代瓷器的關注與日俱增,原因有二:

首先,到了清代,中國瓷器經過1500多年的歷史演變,無論是工藝還是美術,都達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地步。

其次,比之高古、中古文明板塊,清代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離我們今天最近的,這使它較容易獲得人們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瓷器是一個工藝美術品,工藝放在第一位,不是乾隆一定比道光好,道光一定比嘉慶好,不一定是按照時代來劃分。但是一定必須是收藏官窯。價格適中,真偽可辨,來源清晰,就值得長期持有,整個清官窯市場一直在緩速上升,但是非常穩定,過去二十年的記錄,價格也就是翻了一番,除了極個別特別名貴品種,十年裡漲了十倍。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近年,國內許多鑑賞家、愛好者,不惜一擲千金,競相爭購、收藏雅俗共賞的清代官窯瓷器。清代官窯瓷器之所以能使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為之傾心和陶醉,除了藏品本身製作的精緻、細膩外,更因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其他瓷器無法比擬的,它有一種高雅的格調和雍容華貴的質感。以價格來說,清代官窯器成交價昂貴,就是由於它有官窯的貴族之氣,故而始終維持著自己不菲的身價。

清朝“官三代”瓷器,不僅有顏值更有價值,深受頂尖藏家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