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傳病害,農作物「頭號殺手」!如何不再談「土」色變!

土傳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莖,作物生長前期一旦發生病害,幼苗根腐爛或是莖腐爛猝倒,幼苗很快就會死亡,嚴重影響作物生產。那麼,土傳病害有哪些呢?引起的原因是什麼?農戶們又該如何進行防治呢?下面將就此為大家做詳細的介紹:


土傳病害,農作物“頭號殺手”!如何不再談“土”色變!



土傳病害有哪些

土傳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病株殘體中的病菌,主要危害植株根、莖,侵染維管束,由根部向莖尖發展,病原菌在維管束內繁殖,阻塞其輸送營養物質,致使植株枯萎死亡。

水稻:紋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殘體上越冬。帶菌谷種和病稻草是白葉枯病菌主要初侵染源,其它還有再生稻、稻樁、雜草等。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種子表面和落入田間越冬,也可以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水稻孕穗至抽穗灌漿期,溼度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座病形成子囊殼,其釋放的子囊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其他病害如惡苗病、細菌性條斑病、稻苗疫病、細菌性谷枯病、爛秧病、細菌性基腐病、齒矮病、葉黑腫病、黃萎病、菌核稈腐病、雲形病、葉尖枯病、窄條斑病、稻粒黑粉病等。

小麥:紋枯病病菌以菌核和菌絲體在病殘體上和土壤中越夏越冬。帶菌土壤可以傳播病害,混有病殘體和未腐熟的有機肥也可以傳病。小麥全蝕病屬於土傳病害,可以菌絲體在土壤中和糞肥中越冬。小麥包囊線蟲主要土壤傳播,病原線蟲主要以包囊在土壤中越冬。

玉米: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以菌絲體在土壤中越冬。玉米莖基腐病是土傳病害,禾穀鐮孢和腐黴菌分別以菌絲、分生孢子和卵孢子在病株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

大豆:大豆根腐病由多種病原菌感染,根部和莖基部受害。主要有四種:鏈孢菌根腐病、絲核菌根腐病、腐黴菌根腐病、疫黴菌根腐病。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或菌核或卵孢子等休眠體在大豆殘體和土壤中越冬。病菌侵染幼苗幼根。

棉花:立枯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較少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越冬線蟲在土壤中完成生活循環。雌蟲把卵產在土壤中,二齡幼蟲從卵殼中爬出,侵染根部。棉苗紅腐病病菌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產生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葉作為病殘體存在於土壤中是該病傳播重要菌源,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過皮層細胞進入導管並在其中繁殖,產生的分生孢子及菌絲體堵塞導管。

果樹:根癌病菌生活在癌瘤組織中或土壤可達一年以上,隨雨水或徑流通過植物傷口侵入。可侵染桃樹、蘋果、梨樹、棗等。發病與土壤條件有關,土壤溫度、溼度、酸鹼度。

柑橘根結線蟲病有根結線蟲屬的幾種線蟲侵染所致。柑橘的種植區,氣候條件基本都滿足線蟲的生長條件。而土壤中的氧氣會影響線蟲的生長。沙土發病較重,壤土較輕,黏土最輕。

蔬菜:各種蔬菜苗期的猝倒病、立枯病,瓜、果、豆類作物的枯萎病,茄子黃萎病,辣椒、菜豆、黃瓜的根腐病,茄果類作物的青枯病,黃瓜、番茄、芹菜的根結線蟲,黃瓜、西葫蘆、辣椒疫病以及菌核病、軟腐病等,而其中危害最重的有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根腐病、疫病、根結線蟲等,這些病害除了猝倒病和立枯病主要在幼苗期發病外,大部分苗期發生不明顯,一般均在營養生長期轉入生殖生長期之間開始發病,直至中、後期。其病原物大多習居或半習居於土壤中,寄主範圍廣,且具有傳染性,一旦大面積發生很難根除。


土傳病害,農作物“頭號殺手”!如何不再談“土”色變!



造成土傳病害發生流行的幾個關鍵因素:

第一,種植模式單一

由於連年種植一類作物,使相應的某些病菌得以連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積累,形成病土,成為年年發病根源。特別是棚室連作,大棚內的特殊環境有利於病菌的越冬,病菌逐年積累,數量越來越多。茄科蔬菜連作,疫病、枯萎病就會發生嚴重;西瓜連作導致枯萎病高發;姜連作可導致嚴重的姜瘟等等

第二,土壤不消毒

現在很多菜農在定植的時候都會用藥對苗子根系進行殺菌消毒保護工作,並且把生長不健康的苗子都剔除出去,他們認為這樣就能將疫病、根腐病等防住。但是定植以後會發現仍然會出現大量的爛根死棵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忽略了對於土壤的消毒處理。之所以稱之為土傳病害,是因為這些有害菌不僅通過土壤傳播,而且土壤就是有害菌繁殖傳播的大本營。僅對苗子進行處理而不重視土壤的消毒,這無疑是治標不治本。

第三,肥水管理不當

肥水管理不當造成根系受傷也會造成土傳病害的流行。山東大棚種植戶陳師傅說,他棚裡的茄子出現大面積死棵現象。拔出葉片萎焉的植株可發現,根部毛細根非常少,只有近地面的根部有少許毛細根,其他的毛細根和主根已有腐爛現象。經過仔細瞭解,原來陳師傅為促進茄果的快速生長,突然加大了澆水和施肥量。因澆水太勤,使得植株根系長時間處於缺氧狀態,引發了漚根。根部產生大量傷口或長勢衰退為病菌的入侵創造了條件,導致根部病害發生嚴重。

第四,藥劑使用不當

土壤中包含大量的有害菌,不同的致病菌導致蔬菜根部出現不同的病害。需要正確判斷才能有效治療,否則一旦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期就很難挽回。舉個例子:大棚種植的李師傅,他棚裡的辣椒死棵問題很嚴重,用了多種防治根腐病、枯萎病的藥劑依然沒有防治住。李師傅描述,辣椒根系沒有出現根尖變黃褐和毛細根表皮脫落的現象,僅僅是主根的基部出現輕微的變褐。將植株莖稈劈開後,可發現維管束變褐,沒有菌膿。先是地上部出現局部枝條萎蔫,後來擴展到整株,從而出現死亡。從李師傅的描述看,植株毛細根根尖沒有變褐,說明不是枯萎病,毛細根也沒有出現變黃易脫落的現象,也說明不是根腐病。因此可以判斷李師傅的辣椒得的應是青枯病。而李師傅是先按照枯萎病進行的防治,當發現沒有防治效果時,又按照青枯病進行的防治,從而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當蔬菜病入膏肓時再防治當然效果甚微。


土傳病害,農作物“頭號殺手”!如何不再談“土”色變!



防治土傳病害的誤區是什麼?

土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態環境,它含有很多病菌和大量有益微生物,這些有益微生物和病菌在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相互競爭、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有益微生物可以打敗並抑制有害病菌,使病害得不到發生。在防治土傳病害時,一方面要創造有利於有益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另一方面要保護有益微生物。而傳統預防土傳病害的方法連同有益微生物也一併殺死了,在土壤中很可能誘發更有害甚至更危險的病菌,沒有有益微生物的存在,就有可能導致病害愈來愈嚴重。

傳統的病菌處理方法如下:

1)溴甲烷等土壤熏蒸劑或D-D乳劑、福爾馬林、棉隆等土壤消毒劑,會影響土壤肥力,殺滅有益微生物。

2)苯來特、多菌靈和甲基託布津易被土壤吸附而藥效降低,對有益微生物有殺滅或抑制作用。

3)五氯硝基苯是良好的土壤殺菌劑,但其有致癌及高殘留缺點。

因此,在實際生存中要儘量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可通過施肥中添加有益微生物來防治土傳病害,如木黴菌、地衣芽孢桿菌、蠟質芽孢桿菌、寧南黴素等在根病生物防治上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使用生物菌肥含有多種有益微生物,可在施用化肥或有機肥時配合施用,有改善土壤環境,控制土傳病害,增加產量的功效。


怎樣用化學方法防治土傳病害?

1、土壤消毒

1)真菌性病害可分別用30%土菌消500-800倍液、50%敵克松600倍液、中生黴素10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500-800倍液淋施土壤。

2)細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軟腐病)所用藥劑為中生黴素、農用鏈黴素或銅製劑淋施土壤。

2、病害防治

在出苗後可用銅製劑,代森錳鋅、甲基託布津、噁黴靈、農用鏈黴素、中生菌素、多抗黴素等。來源 好農資網



磷鉀金庫®~食品級磷酸二氫鉀

提供專業權威的產品檢測報告!

保花保果、膨果上色,壯籽抗倒,作物增產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