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400萬平方公里國土:源於一場內戰,西北邊防軍被迫後撤

在如今的中亞地區,一共有五個國家。分別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這五個國家合稱為中亞五國,面積約為400多萬平方公里。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王朝之一,曾被稱為"大唐盛世"。

而在唐朝時期,中國的領土曾經一度控制了蔥嶺以西到裡海、鹹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唐朝安溪都護在中亞地區所管轄的範圍。囊括了現如今的中亞五國以及阿富汗的廣大區域,面積共達400萬平方公里。唐朝在中亞地區設置了邊防軍從而構成了一道防禦線。

損失400萬平方公里國土:源於一場內戰,西北邊防軍被迫後撤

唐朝對於中亞的經營,始於滅西突厥之戰。貞觀初年,中亞地區被西突厥所控制,朝廷無意與西突厥爭奪中亞,貞觀五年,也就是公元631年,昭武九姓之一的康國為擺脫西突厥的控制,派遣使節來唐朝長安,要求歸附。然而被唐太宗狠狠地拒絕了。

康國請求內附的前一年,東突厥汗國已經滅亡,貞觀四年,唐軍在陰山之戰中取得勝利,東突厥汗國滅亡,東突厥汗國所轄的範圍全部都被納入了唐朝版圖,唐廷對歸順的東突厥部落進行了妥善的安置。

損失400萬平方公里國土:源於一場內戰,西北邊防軍被迫後撤

在唐朝與東突厥對峙的時候,西突厥控制著西域和中亞的東部,西域地區的許多地方都臣服於西突厥。例如高昌、于田等。

在東突厥滅亡的時候,西突厥也發生了分裂。西突厥弩失畢五部與咄陸五部之間互相攻伐,西突厥的力量大為削弱,這位唐朝經營西部創造了條件。公元640年,唐朝將領候君集率軍攻克高昌,高昌內附之後,唐朝又在西州設置了安西都護府,以便於防禦西突厥。

公元642年到公元651年,唐朝與西突厥各部落之間發生了多次小規模的戰爭。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曾主動歸附唐朝,幫助唐軍平定西突厥各部,因此發展迅速壯大起來。然而在唐太宗去世之後,阿史那賀魯覺得有機可乘,隨即擁兵自重攻打唐朝。唐高宗李治先後派出的蘇定方等人討伐阿史那賀魯,然而並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遂無功而返。

損失400萬平方公里國土:源於一場內戰,西北邊防軍被迫後撤

唐高宗顯慶四年,唐朝決定對西突厥發起更大的攻勢以解決西北邊患的問題,唐軍兵分兩路征討西突厥,西突厥各部紛紛歸附唐朝,阿史那賀魯率軍往西。蘇定方率軍追擊,在金山牙大戰阿史那賀魯,虜獲數萬部眾。但是這一站蘇定方並沒有虜獲阿史那賀魯。

後來蘇定方派副將蕭嗣業繼續追擊阿史那賀魯,終於在石國虜獲阿史那賀魯,石國位於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附近。

損失400萬平方公里國土:源於一場內戰,西北邊防軍被迫後撤

阿史那賀魯被押送到長安後從此西突厥汗國滅亡,唐朝在西突厥故地設置了軍隊,從此唐朝的版圖擴大至中亞腹地。

唐高宗龍朔元年,唐朝政府還在吐火羅設置了軍隊駐守,唐朝版圖一度延伸至伊朗高原附近,與阿拉伯帝國接壤。

損失400萬平方公里國土:源於一場內戰,西北邊防軍被迫後撤

然而阿拉伯帝國崛起之後,開始與唐朝爭奪對中亞地區的控制權,但是一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並沒有放棄對中亞地區的管轄,甚至還在中亞地區設置了一系列的防禦體系來抵禦大食。

唐朝在中亞地區設置軍隊,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從而使唐朝的疆域達到了全盛,唐朝全盛時期的版圖約為1200多萬平方公里。在武則天、唐玄宗時期,大食屢屢與唐朝爭奪對中亞地區的控制權,但是唐朝始終都沒有放棄,反而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抵制大食。

而唐朝真正放棄中亞,是在安史之亂以後。

損失400萬平方公里國土:源於一場內戰,西北邊防軍被迫後撤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史思明在河北北部一帶起兵叛亂。

而當時因唐朝承平已久,統治者逐漸淪於安樂,沒有及時阻止。最終黃河以北相繼淪陷,洛陽長安告急。這是唐朝以來最大的一場內戰,為了打敗安史叛軍,唐朝在安西都護設置的邊防軍相繼後撤,最終導致全線崩潰。至此唐朝喪失了中亞地區的控制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