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爲先的時代里,父母是如何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的

開心爸爸不想聳人聽聞的去編一個很吸引人的噱頭,但是現狀卻是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在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

百善孝為先的時代裡,父母是如何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的

01 老人流動化的現狀

雖然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在抱怨,家裡面的老人們沒有意願幫自己看孩子,而且關於老人是不是該幫子女們看孩子的問題向來都是熱點所在。但是不得不承認的現象卻是,全國的流動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人們。照顧孫子輩、找孩子養老與出去就業構成老人流動的三大原因,其中,幫孩子照顧孫子輩佔據了絕大多數,據調查顯示流動的老人們規模接近800萬。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每天晚上開心爸爸帶著開心到樓下遛彎的時候看到的70%以上都是爺爺奶奶帶著孩子在小區裡面玩,這個數字如果是白天的話會驟然上升。而且,這個情況並不是個案,有著越來越多的老人們在終於熬到了退休以後又投入到了照顧孩子這個繁重的任務之中。

百善孝為先的時代裡,父母是如何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的

以前曾經聽過一個說法,就是把這些為了減輕兒女們的經濟以及精力負擔而選擇流動的老人們叫做“老漂族”。顧名思義,都已經老了但還是在漂著,就像是浮萍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停下來,收穫屬於自己的生活。開心爸爸一方面覺得這個說法很形象另一方面有著莫名的悲傷,他們一輩子都在小城市甚至是鄉村,他們在這個光怪陸離的大城市裡面沒有根,也沒有接受能力去融入到這個社會,他們只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但是關於他們過得好不好鮮有人關注,甚至是連自己的子女都很少關注。

雖然會有一些媒體會對老人們的現狀進行呼籲,想要引起大家的重視。但是這個群體太特殊了,他們幾乎都不上網,很少能夠在網上面發出自己的聲音,平時我們能看到的一些媒體採訪資料都是子女們代為回答的,可以說關於他們的資料太少。就算是有人呼籲能夠改變的東西也不多。再加上現在的公共政策對於全職媽媽的照顧都差的太多,像奶奶,外婆之類的“老漂族”就更不用說了。

02 我們的父母是怎麼想的

百善孝為先的時代裡,父母是如何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的

因為開心爸爸一般都會在晚上吃過飯帶著開心到樓下小區轉轉,所以經常能和這些爺爺奶奶們聊一聊。在日常的接觸中,開心爸爸還是能夠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一些無奈和怨氣。就像是在頭條吐槽婆媳關係是熱點一樣,老人們聚在一起話題很容易轉到對子女們的吐槽。什麼每天看孩子累的不行還得給子女們做飯兼打掃衛生啊,什麼根本就是一個全職保姆啊,什麼子女們根本沒有重視過自己啊等等等等,雖然說吐槽的話題可能會每個家庭都不一樣,但是需要吐槽就說明老人們確實是過得不好。

而且,不管是什麼能夠說出來自然是有了一個抒發的渠道,情況就不會很糟糕。更多的情況卻是老人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抱怨,該向誰抱怨。一般來說,肯定不會對子女來說這件事情,本來婆媳關係就是矛盾高發關係,再抱怨的話就更加是火上澆油甚至是無可挽回了。更加悲傷地是在媒體的採訪中,幾乎所有的子女們對父母的感受都持有樂觀的態度,都覺得來到我們這裡管你吃管你住週末還帶著一起出去玩,自己做的已經是很好了,而且老人們在家裡也就是照顧照顧孩子,順帶著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會有什麼抱怨呢?

身處異地,人生地不熟,沒有熟人社交,只能每天對著不會說話的孩子的老人們到底是怎麼想的幾乎沒人知道,也沒幾個人想知道。

03 我們父母的現狀

百善孝為先的時代裡,父母是如何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的

開心的成長主要是靠開心奶奶和開心姥姥兩個老人照顧的,換而言之,開心的奶奶也是一個“老漂族”。

她從老家趕到我們現在居住的太原,幫我們照顧當時還小的開心。因為開心媽媽的產假也不多,開心爸爸平時上班時間也卡的很死,一下子,照顧孩子以及打理家的任務都落在了開心奶奶身上。每天,她要負責開心的吃喝拉撒,還要幫著打掃家還要做飯(開心爸爸和開心媽媽中午都不回去),一天下來老人累得連腰都直不起來了。雖然開心爸爸和開心媽媽下班一回到家就忙著做家務做飯,但是每天留給老人的還是一堆很繁重很瑣碎的事情。

過了幾個月,開心爸爸給開心奶奶買好了回老家的車票之後,她表現的就像是一個小孩子,早早的就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打包好,還和開心說奶奶要先回老家你就和姥姥在一起待一段時間吧。這種解脫感和興奮感每每想起來都讓開心爸爸自責不已,生活的壓力本來應該是年輕人自己去面對的,現在卻被轉嫁到了老人的身上。開心爸爸周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同事們都說,每每提到回家老人們總是興奮不已。

百善孝為先的時代裡,父母是如何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的

是什麼讓他們這麼的盼望回到老家呢?是太辛苦嗎?也許是的。畢竟很多家庭中的老人,既要帶娃又要做家務,晚上可能還要哄睡。一天下來,老人很難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但辛苦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大的問題應該還是“不自在”。

對於很多老人們來說,來到子女們所在的城市無異於在生命暮年一次被動的生活方式轉型。和以往相比,他們要面對要適應的更多,而且這個過程充滿了艱難。最常見的就是育兒理念的衝突,衛生觀念的衝突,出行方式的變化,家庭位置的轉變等等。每一個衝突都是在動搖著老人們繼續呆下去的決心,每一個變化都在加重著老人們的怨氣。再加上付出了卻得不到認可,傷心了沒地方傾訴。

可以說,很少有老人們在子女家照顧孩子然後不想家的。

04 為什麼是父母們在奉獻

百善孝為先的時代裡,父母是如何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的

那麼為什麼還會有很多的老人原意遠離老家千里迢迢的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照顧孩子呢?

老一輩人都有著根深蒂固的觀念,在他們眼中子女們永遠都還是那個需要關懷需要自己幫助的孩子。而子女們一般在成家生活方面不用老人們幫忙,真正能夠參與到子女們生活的也只有幫忙照顧孩子了。而且,看到自己隔代的後輩,就算是再有怨氣再有不舒服,一句奶聲奶氣的爺爺奶奶就能夠將老人們的不快驅散。

長久以來形成的現象就是,除非老人真的是身體狀況不允許,否則很難對子女開口說“我不給你帶孩子”。在社會輿論,習慣力量下他們餘下來的熱量在不斷的被壓榨,養老的錢被子女們拿過來當做房子的首付款,更有甚者連每個月的退休金都成為子女房子的月供,退休後輕鬆地生活變成每天不得閒的育兒過程,自己的愛好被剝奪,最多隻能是在自己的朋友圈發一些孩子的小視頻聊以自慰。

可以說,父母們參與育兒,參與奉獻是一直以來的觀念所致。

05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百善孝為先的時代裡,父母是如何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的

父母被一步步榨乾僅僅是子女們的錯嗎?

將整個育兒過程倒推一下,想要完全的解放老漂族,就需要爸爸媽媽來照顧孩子;而想要讓爸爸媽媽來照顧孩子,國家還是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來保證爸爸媽媽們能夠沒有顧慮的來照顧孩子。比如說參照德國和日本的做法,在孩子6個月之後就可以進入到公立的託兒所;比如說在收入制度,社保補貼方面對於有一個人專職照顧孩子的家庭進行補貼。但實際上什麼都沒有,如果說一個家庭中媽媽做了全職媽媽,生活的壓力,房貸車貸的壓力無疑只能全部壓在爸爸的身上。

而正是因為國家政策以及公共服務的不足,社會補貼以及收入制度的缺失使得大部分的在大城市立足的年輕爸爸媽媽必須向老人求助。這就是為什麼源源不斷的老人們被孩子召喚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這也就是為什麼老漂族的基數越來越多的原因所在。

看完本文,您有什麼感想呢?歡迎留下您的評論一起來探討這件事情。

百善孝為先的時代裡,父母是如何被我們一步步的榨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