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2章解讀,常人只能看見事物的表象!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今譯

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窪反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長久。

正因為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和他爭。古人所說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的。

老子《道德經》:第22章解讀,常人只能看見事物的表象!

引述

常人所見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裡層。老子以其豐富的生活經驗所透出的智慧,來觀照現實世界中種種事象的活動。他認為:

(一)事物常在對待關係中產生,我們必須對於事物的兩端都能加以徹察。

(二)我們必須從正面去透視負面的意義,對於負面意義的把握,更能顯現出正面的內涵。

(三)所謂正面與負面,並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它們經常是一種依存的關係,甚至於經常是浮面與根底的關係。常人對於事物的執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貪圖眼前的喜好,老子則曉喻人們,要伸展視野,觀賞枝葉的繁盛,同時也應注視根底的牢固。有結實的根,才能長出豐盛的葉來。由於事物的這種依存關係,所以老子認為:在“曲” 裡面存在著“全”的道理;在“枉”裡面存在著“直”的道理;在“窪”裡面存在著“盈”的道理;在“敝”裡面存在著“新”的道理。因而,在“曲”和“全”,“ 枉”和“直”,“ 窪”和“盈”的兩端中,把握了其中之底層的一面,自然可以得著顯相的另一面。

常人總喜歡追逐事物的顯相,芸芸眾生莫不亟亟於求“全”求“盈”或急急於張揚顯溢,因而引起無數紛爭。求全之道,莫過於“不爭”。“ 不爭”之道,在於“不自見(現)”、“不自是”、“ 不自伐”、“ 不自矜”。而本章開頭所說的“曲”、“枉”、“ 窪”、“敝”,也都具有“不爭”的內涵。

從本章內容領悟了多少呢?歡迎發表評論,我們一起交流學習!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