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2章解讀,不求縱情於聲色!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釋

五色:指青、赤、黃、白、黑。 目盲:喻眼花繚亂。

五音:指角、徴、宮、商、羽。 耳聾:喻聽覺不靈。

五味:指酸、苦、甘、辛、鹹。 口爽:口病,“爽”引申為傷,亡,喻味覺差失。

馳騁:縱橫奔走,喻縱情。 畋[tián]:獵取禽獸。

心發狂:心放蕩而不可制止。

行妨:傷害操行。 “妨”,害,傷。

為腹不為目:只求安飽,不求縱情於聲色之娛。 按:“腹”,內;“目”,外;“腹”謂身,“目”謂物。“為腹”即“實其腹”、“強其骨”;“不為目”即“虛其心”、“弱其志”。

今譯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不敏;飲食饜飫([yàn yù],形容食品極豐盛)會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放蕩;稀有貨品使人行為不軌。

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老子《道德經》:第12章解讀,不求縱情於聲色!

引述

在這裡老子指出物慾文明生活的弊害。他目擊上層階級的生活形態:尋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競,淫佚放蕩,使心靈激擾不安。因而他認為正常的生活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俗語說:“羅綺千箱,不過一暖;食前方丈,不過一飽。”物慾的生活,但求安飽,不求縱情於聲色之娛。

為“腹”,即求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為“目”即追逐外在貪慾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裡,則越是留連忘返,使自己產生自我疏離,而心靈日愈空虛。因而老子喚醒人要摒棄外界物慾生活的誘惑,而持守內心的安足,確保固有的天真。

今日都市文明的生活,芸芸眾生,只求動物性的滿足與發洩,靈性的斵[zhuó](古同“斫”)傷到了駭人的地步。我們可以普遍地看到人心狂蕩地情景,讀了老子地描述,令人感慨系之。

互說

網友:

看多了近視、聽多了耳聾、吃多了口重。

網友:

當我們在用心看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是灌注了自己的精神的,看得過多,耗散得也大。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每天看花花綠綠的新奇玩意,從來都是將自己的精神往外洩的,而且是通宵達旦的洩,沒日沒夜的看電視、電影,玩遊戲,整個人的精神都被電子產品給吸入黑洞裡面。

網友:

老子反對的是過多的慾望,讓人眼花耳聾,不辨滋味,心思狂亂,德行受到傷害。有鑑於此,老子提倡收斂欲心,把精神專注於內,所以提出“為腹不為目”。

本章的內容給你那些啟示?歡迎發表你的評論,大家一起交流!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