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32章解讀,告訴你,處身行事要有限度!

原文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註釋

道常無名、樸:老子以“無名”喻“道”,如四十一章“道隱無名”。“樸”乃無名之譬。木之未製成器者,謂之“樸”。(釋德清說)

小:“道”是隱而不可見的(道隱無名),所以用“小”來形容它。

自賓:自將賓服於“道”。

民莫之令而自均:五十一章說“道” 之生育蓄養萬物時雲:“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言無人指令而“道”能自然化育萬物。這是說人們無需指令而“道”之養物猶甘露之自然均普。

始制有名:萬物興作,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名稱。“始”是指萬物的開始。“制”,作(林希逸注)。“始制有名”即二十八章所說的“樸散則器”。

知止:知道行事的限度。“止”,適可而止;即行事有個限度。或“止”謂行止,指處身行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說:此句倒文,正文當作“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之與川穀”。該正文以江海譬道,以川穀譬天下萬物。

老子《道德經》:第32章解讀,告訴你,處身行事要有限度!

今譯

道永遠是無名而樸質狀態的。雖然幽微不可見,天下卻沒有人能臣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萬物將會自然地歸從。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降下甘露,人們不須指使它而自然潤澤均勻。

萬物興作就產生了各種名稱,各種名稱已經制定了,就知道有個限度,知道有所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險。

道存在於天下,有如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

引述

老子用“樸”來形容道的原始無名的狀態,侯王若能持守無名之樸的道(亦即是持守它那自然無為的特性),人民當能安然自適,各遂其生。

道的功用,均調普及,“民莫之令而自均”。這具有一往平等的精神。

這原始樸質的道,向下落實使萬物興作,於是各種名稱就產生了,定名分,設官職,處身行事就有著適度規範了。

他說

道的用是變,也就是佛家講的無常,它不永恆固定,隨時都在變。天地間的事物沒有不變的,所以“道常無名”,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形態,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應用。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個“樸”字,代表道的原始運用,最初的運用,最細微的運用;這個“樸”看起來很小,但天下沒有人可降服它的,“臣”字則是降服的意思。

我們常說一句話,處事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千萬不能說我只想做大事,小事就一概不管;假如小事都做不好,還能做大事嗎?連一鍋稀飯都煮不好,卻說要救天下國家,那不是吹大牛嗎?現在的年輕人常常落入一種幻想,光想做大事,但又不腳踏實地地去幹。 “樸”是個小點,不要輕視這個小點,因為它的關係非常的大。要做一件大事業,如果小的地方不注意,可能就危及大局了。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如果真懂得“樸”的應用,才能做一個帝王,或做一個領袖;以現代觀念而言,一個家庭中有一大堆子孫,你在家就是領袖,也是個侯王。你這個侯王就要懂得“守樸”,最基本的一點樸實無華要守得住。能抓得住基本那一點原始的運用,“萬物將自賓”,賓者客也,那萬物就由你做主,都向你這歸依而來了。

你的收穫是什麼?有什麼不一樣的理解嗎?歡迎發表評論!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南懷瑾《老子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