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9章解讀,原文及譯文!

原文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註釋

絕智棄辯:通行本“絕聖棄智”,簡本作“絕智棄辯”,為祖本之舊,當據改正。通觀《老子》全書,“聖人”一詞共32見,老子以“聖”喻最高人格修養境界,而通行本“絕聖”之詞,則與全書積極肯定“聖”之通例不合。

絕偽棄詐:通行本“絕仁棄義”,簡本作“絕偽棄詐”, 為祖本之舊,當據改正。老子第八章主張人與人交往要尚仁(“與善仁”),可見老子並無棄絕仁義之說,簡本出土,始知為人忘改。

此三者:指智辯、偽詐、巧利。 文:文飾、浮文。

見素抱樸:簡本作“視素保樸”,“素”是沒有染色的絲;“樸”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樸”在這裡是異字同義。

老子《道德經》:第19章解讀,原文及譯文!

今譯

拋棄巧辯,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棄絕偽詐,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就自然會消失。(智辯、偽詐、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歸屬:保持樸質,減少私慾。

引述

老子提出“見素抱樸”的主張,他認為上層統治者若能在素樸、少私寡慾的政風下,進一步棄絕智辯、偽詐、巧利,則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並生活在安寧的社會環境中。

本章和上章老子一再的肯定孝慈的德行,這和六十七章謂:“我有三寶:一曰慈……”是相應的。

簡本和通行本最大的差別便是“絕偽棄詐”被改成“絕仁棄義”。若依通行本“絕仁棄義”,則意為仁義本來是用以勸導人的善行,如今卻流於嬌柔造作。有人更剽竊仁義之名,以要利於世。那些人奪取職位之後,搖身一變,儼然成為一代道德大師,把仁義一類的美名放在口袋裡隨意運用。莊子沉痛的說:“為知仁義以嬌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情形,或許老子那時代還沒有這般嚴重,但已經足以欺詐於人民了。所以認為不如拋棄這些被人利用的外殼,而恢復人們天性自然的孝慈。

流俗重“文”,老子重“質”。老子視“文”為巧飾,違反了人性的自然。巧飾流行,更形成種種有形無形的制約,拘束著人性的自然,老子在本章中所流露出的憤世之言,乃是針對虛飾的文明所造成的嚴重災害而發的。

從本章內容收穫了什麼?歡迎發表評論,與你一起交流學習!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