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4章解讀,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釋

“夷”、 “希”、 “微”:這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

致詰:究詰,追究。

皦[jiǎo]:光明。 昧:陰暗。

繩繩兮:形容紛芸不絕。

復歸於無物:這和十六章“復歸其根”的意思相同。“復歸”即還原。“無物”不是一無所有,它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實存體。“無”是相對於我們的感官來說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覺它(“道”),所以用個“無”字加以形容它的不可見。

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有:指具體的事物。這裡的“有”字,不是老子的專有名詞,所以和一章的“有”不同。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

老子《道德經》:第14章解讀,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今譯

看它看不見,名叫“夷”;聽它聽不見,名叫“希”;摸它摸不著,名叫“微”。這三者的形象無從究詰,它是混淪一體的。它上面不顯得光亮,它下面也不顯得陰暗,它綿綿不絕而不可名狀,一切的運動都會還回到不見物體的狀態。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叫它做“惚恍 ”。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隨著它,卻看不見它的後面。

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規律。

引述

本章是描述道體的。

形而上的實存之道,和現實界的任何經驗事物不同,它不是一個有具體形象的東西。它既沒有形體,當然也沒有顏色,沒有聲音。因此老子說:“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搏之不得”,又說:“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這些都是形容道為我們感官所無從認識的,它超越了人類一切感覺知覺的作用。難怪老子會說它不可思議(不可致詰)。

這個道,由於沒有明確的形體,所以無法加以名狀。這個超乎聲色名相的道,並非空無所有。老子所說的“無物”,並不是指空無所有,而是指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普通意義的物,是有形體可見的東西,道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

道是個超驗的存在體,老子用了一種特殊的方法去描述它。他將經驗世界的許多概念用上,然後一一否定它們的適當性,並將經驗世界的種種界限都加以突破,由此反顯出道的深微詭秘之存在。

本章的內容有加深你對“道”的理解嗎?歡迎發表評論,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