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深圳

近年來,新一線城市這一群體持續發力,城市發展和人才引流並行。當人口紅利逐漸衰退,各大城市對於人才的爭搶已經是必然趨勢。在此大背景之下,《藝術商業》9月刊提出“新藝術魅力城市”專題,以杭州、成都、深圳、西安、南京、武漢6座城市作為樣本,從藝術家、機構、政策、市場等方面展開深度調研,希望為城市的藝術發展提供有效的建議,也希望為藝術從業者提供一個真實而詳盡的城市指南。

提到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深圳是大家無法繞開的一個典型,但在藝術領域,本地真正意義上的藝博會,是從2015年起步的“藝術深圳”開始算起的。與北京、上海博覽會早已遍地開花的熱鬧局面不同,深圳的藝術博覽會起步雖晚,但發展勢頭迅猛。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藝術深圳”參展商成交比例高達98%,除首日的VIP預展日外,公共開放日入場觀眾逾2萬人次,且大部分成交量是在公眾開放日完成的。這樣的公眾購買度,在國內較為少見。


你,我的深圳


“開幕式完了我不參加你們的聚餐啦,等一下還要去某某美術館,他們那兒有個展覽也要開。”這樣的對白,已讓人習以為常。越來越多的畫廊、藝術機構、藝術家的介入,使本地形成幾乎“日日有展”的井噴式藝術現場。作為其中的參與者,本地的藝術從業者們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又處於一個怎樣的狀態呢?我們找到了幾位年輕的深圳藝術從業者,通過對話,為你展現一個鮮活的深圳藝術界。

黃穎

女,33 歲,深圳人,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曾在法國學習、生活。目前就職於某公立美術館。

外形瘦弱的黃穎,工作起來特別有力量。從法國回來後,她在現在的機構工作了6年,參與了大大小小几十個展覽項目,對本地藝術生態這幾年爆炸式的活躍氛圍有著特別深的感觸。


你,我的深圳


黃穎過往參與展覽項目現場

對話中,黃穎提到,雖然深圳近年在文化產業方面給了很多的資金優惠與扶持,但談到本地其他藝術從業者生活現狀的情況時,她如是說:“深圳藝術政策最大的弊端是—無法成就在深圳獨立生存的藝術從業者。大部分好處都被各式的藝術機構或文化公司拿去了,導致整個藝術生態呈現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現象。各類展覽或是藝術節百花齊放,開幕式從週一到週日,大小展覽都有,但是參展的藝術家裡你很難看到深圳藝術家的身影,或者說幾乎沒有。”

作為一名在體制內工作的深二代,黃穎的生活狀態相對更穩定,她身邊接觸的圈內人,大多已經定居在深圳,有著較為穩定的生活圈。面對逃離“北上廣”的大環境,她稱自己也想過離開。“深圳的文化氛圍整體還是過於商業化,缺少對學術的尊重。”在她看來,在深圳從事藝術,最難的是生存問題。如何給獨立藝術從業者提供更為穩定的生存環境,是深圳吸納藝術人才的關鍵之處。


你,我的深圳


黃穎過往參與展覽項目現場

何文

女,31 歲,來自廣東湛江。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目前就職於國風藝術館,任藝術策劃。

入職現在的機構前,何文曾在廣州工作了2年;來到深圳後,她在藝術媒體圈工作了5年時間。那段時間裡,本地各種展覽都可以看到何文忙碌採訪的身影;在工作對接中,也曾在半夜收到過她發來的宣傳鏈接,對於她敬業的工作態度,圈內人可謂有目共睹。她與這座城市的情感,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升溫。


你,我的深圳


國風藝術館外景

“因為房價、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快節奏的生活,一直覺得自己只是深圳的一個過客,不會將深圳作為定居的城市,而遲遲未落戶深圳。慢慢地,5年過去,當我符合購房資格的時候,我居然毫不猶豫地選擇在深圳首付買了套一居室的小戶型

,並感嘆總算不用再經歷一年搬一次家,也不用再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漂泊的異鄉人了。回頭想想,我已經慢慢地喜歡上這個城市,儘管快節奏、壓力大,但深圳無疑是一個宜居的城市。”


你,我的深圳


“聖埃蒂安設計雙年展”走進深圳

© 國風藝術館

作為一名“新深圳人”,何文的經歷,是大多數“80後”“90後”在深圳奮鬥的縮影。談到未來的規劃,何文表示暫不明晰,但她認為,如果深圳市政府可以針對個人提出相應的扶持政策,也許能吸引更多的年輕藝術從業者。(應採訪對方要求,文中何文為化名。)


你,我的深圳


深圳精神·何煌友攝影作品巡展 (何文供圖)

伍詩妮

女,31 歲,深圳人,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目前就職於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任學術編輯。

私下裡,伍詩妮與黃穎是關係親密的閨蜜,她們身上有著許多的共同點:都是深二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穩定的大型公立機構從事藝術工作。她們的身上,帶著這個群體特有的自信與沉穩。

你,我的深圳

伍詩妮《The spectacle6》紙上綜合材料,120×90cm,2017

“近兩年深圳藝術圈較前幾年活躍了很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趨勢。早些年深圳藝術圈主要以體制內的傳統繪畫為主,當代藝術的語境缺失,與中國整體的藝術發展脫節。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有質量的藝術機構、畫廊的建立,深圳的藝術生態不再受限於較為單一的話語權主導,呈現出多元的發展態勢,官方美術館以及藝術機構對深圳藝術的發展起了引領的作用。”

除了對本地藝術生態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外,深圳的城市環境與生活舒適度,也給了她很強的幸福感,這也是她沒有考慮過要離開深圳的原因。未來,她希望在做好策展工作的基礎上,能有更多時間放在創作上,提高自身的學術專業度。

Rocker Li

男,29 歲,來自廣東湛江(曾在雲南生活 10 年)。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曾是深圳某藝術機構的聯合創始人和創意指導,現為自由職業設計師和新媒體藝術指導。


你,我的深圳


Rocker Li 參與策劃的ChoP Festival (2016砍實驗音樂節)現場

設計出身的Rocker是個資深實驗音樂和搖滾樂愛好者,參與過多項當代藝術項目的策劃與執行。對於目前深圳藝術圈的發展,他的觀點與其他幾位女性受訪者態度差異較大。“其實我自己是個蠻持消極態度的人,對很多事都不會為了表象的積極性而特意避開那些相對不好和消極的問題。所以

我一直覺得深圳的藝術圈現在還是很雛形、很初始狀態的。

其實在一個瘋狂地以地產、金融和所謂創新科技等產業拉動經濟飛速向前衝的城市來講,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會不由自主地發生方向傾斜。這樣一來藝術也一樣,容易形成一種爆發式的發展狀態,各自目的和質量也不盡相同,就是處於摸索階段吧,並沒有形成有效和專業的藝術生態。”在沒有任何資金扶持與政策支持的情況下,Rocker剛結束了一段不算太成功的創業合作關係。對於未來,他的態度仍是積極的。“認真想做並且正在行動要做好藝術生態的人才是越來越多了,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初心。”


你,我的深圳


ChoP Festival 2016 新媒體單元:新媒體互動裝置藝術展·開幕式現場圖

杜燁彤

26 歲,來自黑龍江哈爾濱。高中就讀於央美附中,本科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現為自由藝術從業者。


你,我的深圳


杜燁彤作品

“我從美國到北京,再到深圳,深圳已經是個非常適宜生活的城市,各項生活費用均在接受範圍內,房價雖然高但租房還可以。”


你,我的深圳


杜燁彤作品

回國後,燁彤曾在北京工作過一段時間,而後到了深圳。其間,她也曾到廣州生活了一段時間,兜兜轉轉,她還是選擇了回來。“深圳是移民城市,節奏快,年輕人多,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快,(地理上)瀕臨香港、澳門,政府對藝術設計項目也大力推動。”她認為,目前深圳的各項文化政策是有利於藝術事件的發生的。深圳的宜居性給了燁彤舒適的創作環境,但作為自由藝術家,資金問題依然是最重要的部分。“期待深圳政府可以開發面向藝術家或策展人個人的藝術基金申請,這樣避免被大型官方機構或私人機構壟斷申請,更有利於藝術家、策展人和開放的藝術文化氛圍的發展。”

洪偉萍

25 歲,深圳人,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目前任藝術家助理。


與其他受訪者不同,球球(洪偉萍)一直在畫畫,也參加圈內的展覽,但她與圈內的其他人接觸並不多,如同一個藝術圈的局外人。


你,我的深圳


洪偉萍

“我雖然從事藝術,但卻沒曾想過要去做個真正的藝術家,我比較瞭解自己,我是喜歡畫畫,但並不會為這件事痴迷,有太多新奇新鮮的事情要做了,畫畫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她看來,生活本身,更具趣味。能夠真正關注自身想法並堅持下去,這樣的行為需要勇氣。或許對於她而言,這個勇氣的來源,是家庭給她的支持與自信—無須為住房問題擔憂,也沒有來自家庭或生活的過多壓力。

後 記

北京有一個龐大的群體,被戲稱為“西二旗人”。他們就職於各大網絡公司,拿著不菲的工資,卻為了能買套房子,而過著5000元生活水平的日子。這樣的人,或許在深圳的科技園或其他大型產業園並不少見。年輕人在異鄉的漂泊感,無奈而又真實。同樣的事情,也在藝術圈不斷地上演著。

圖片提供/黃穎、何文、伍詩妮、Rocker Li、杜燁彤、洪偉萍

《你,我的深圳》選自《藝術商業》9月刊,文章有刪減


你,我的深圳


《藝術商業》9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