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習論語」知命、知禮、知言的重要性

中國式管理曾仕強

品讀文化經典,傳播聖賢智慧!


「日習論語」知命、知禮、知言的重要性

原 文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注 釋

知命:即知道自己的命運和使命。

知言:即辨識對方所說的話是否正確。

義 釋

  《四書集註》: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不知禮,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尹氏曰:“知斯三者,則君子之事備矣。弟子記此以終篇,得無意乎?學者少而讀之,老而不知一言為可用,不幾於侮聖言者乎?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

  《四書蕅益解》:

知命只是深信因果耳。知禮。則善於觀心。所謂約之以禮。知言則善於聞法。所謂了達四悉因緣。

《論語新解》:或說此章系《論語》之終篇,特具深意。然相傳《魯論》無此章,則是鄭玄以《古論》校《魯論》而取以補其缺者。然《古論》以子張問兩章別出〈子張篇〉,則此章是否亦為《古論語》之最後一章,在〈堯曰篇〉之後乎?此已無可考。抑豈鄭玄之意,謂此章乃孔子論學中總挈綱要之言,故特以系之〈堯曰篇〉末,以見其重終之意乎?今皆無可深論矣。

又按:此章古本皆作“孔子曰”,惟朱子《集註》本作“子曰”。或疑朱《注》誤脫一孔字,否則朱子疑“孔子曰”三字為例不純而刪去孔字也。

今 譯

孔子說:“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和使命,便不能成為一個君子;不知禮,便無法立足社會;不知辨識別人語言的是非,便無法辨別人的好壞。”

主 旨

孔子說明知命、知禮、知言的重要性。

「日習論語」知命、知禮、知言的重要性

引 述

“命”包括命運和使命,知命便是知道自己的命運,並且抉擇自己所要達成的使命。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途徑,我們知命,表現在既然生而為人,就應該發揚仁、義、禮、智的精神。不論活得多久,都要盡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接受生死有命的安排,用心求得好死!在接受命運的同時,抉擇自己此生所要完成的使命,竭盡所能,做到什麼地步就完成到什麼程度,但求死而無憾,毫無愧怍。

《季氏篇》記載:“不學禮,無以立。”和這裡所說:“不知禮,無以立也。”是同樣的意思,目的都在以禮自律,發揮人類的真正自由,把仁德表現出來。

人和人相處,貴在彼此互相瞭解,所以知人和知己同樣重要。言為心聲,一個人所說的話,足以代表他心中的思慮。通過一個人的言語,來了解他的觀念和行為,應該是可靠的方式。不瞭解一個人所說的話,實際上很難了解這一個人。

生 活 智 慧

(一)命運不完全控制在我們的手中,就算依正道而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我們不主張以勝敗論英雄,便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經常帶來不可預測的變量。然而使命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述而篇》所說“從吾所好”,就是按照自己的抉擇,來決定自己此生所想完成的使命。至於最後的結果能不能達成,那就盡人事以聽天命,都樂於承受。

(二)既然安於天命的侷限性,則無可奈何的命運顯得並不重要。所要注重的是知禮、學禮,要求自己不斷進德修業,以求合理地安身立命,而不憂不懼。

(三)《衛靈公篇》記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是所有人都應該恪盡的本分,卻時常由於道不同而不相為謀。於是結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以求學而優則仕,同時仕而優則學(《子張篇》)。這樣,知人便成為必修的課題,透過知言來知人,也是人生的重點。

建 議

學習仔仔細細聽懂人家的話,並且設法讓人家能夠從容不迫地吐露心聲。

「日習論語」知命、知禮、知言的重要性

別 裁

古代中國人講三理,本來三理的“理”是禮,中國文化有三禮,即“周禮、禮記、儀禮”為三禮。宋明以後又有三理的說法,讀書人必須懂三理,是“醫理、命理、地理(堪輿)”這是由孝道的觀念來的。知識分子要懂這三理,因為父母病了,自己要懂得照顧,這就要懂醫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要懂算命。父母這年有問題,為兒女的要特別小心。萬一出了事,要找個好風水,就得懂地理。

因此有一位精於算命的朋友引用這句話,說孔子主張知識分子必須懂得算命,實際上孔子這句話,並沒有提到算命,孔子的時代,還沒有用八字來算命的事,用八字算命興起在唐代,嚴格說來早一點在南北朝才有,中間加上了印度傳過來的文化,如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的動物生肖,是由印度傳來的,我們原來只有地支,沒有配上這些動物,東漢以後印度傳來了這一套,到唐代才形成算命的學問。而算命之術分許多大派,同樣的八字用這一派方法算很好,用另一派方法算又很壞。在算命者說來,歷史上最好的命是乾隆,他八字內地支涵的四個字是“子、午、卯、酉”,叫作四正的命,乾隆的命好,歷史上的皇帝,沒有比他更舒服的,六十年的太平皇帝,活到八十幾歲,所以自稱十全老人,樣樣好,只有當這種皇帝還蠻舒服,歷史上其他皇帝,沒有一個不憂患的。可是有一個人的八字和乾隆一樣,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而為叫化子。那麼這個命怎麼去算?像這樣的算命例子多得很,算命的人卻說,因為地區不同,乾隆生在北方,那叫化子生在南方。在空間上,同一房間兩張床上出生的,還是有差別,這叫移形換步。變動一步,所看的對象,形態就變了,形態變了,結論就不同。如果要講這一套,那麼一個人連路都不敢走了,這中間就有一個道理,所謂“魔從心造,妖由人興。”

孔子所講的命,其真正意義,指宇宙的某一法則,人事、物理、歷史的命運,時間空間加起來,形成這一股力量的時候,人對他沒有辦法轉變,這就是命。現在我們稱它為“時代的趨勢”。勢在那裡的時候,像汽車那股動的力量還沒有完,沒辦法停止,歷史時代有他的前因後果,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會形成這樣?所以這個“命”很難講。就現代來說,我們的八字早已算好了,不過不是生辰八字,而是“生於憂患,死於憂患”八個字。中國古代有“天命之謂性”的“命”又是另一種解釋,解釋作宇宙生命之命,如果我們把《論語》中這一句解釋作生命之命,又牽涉到哲學問題了,而命運之命包括了哲學與科學的問題,也是非常難研究的。孔子這裡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不知道時代的趨勢,對於環境沒有了解,不能有前知之明,無法為君子。

“不知禮,無以立也。”這個禮包括了文化,以前我們再三的解釋過了,不多說了。簡單說,一切禮義,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道理、人生道理要懂得,假使不懂,就無法站立在這人世間,就永遠跟著環境轉,自己沒辦法特立獨行。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照文字解釋,不知道說話,無法作人。人怎會不知言?各個都會說話,這個“言”就代表言語文化,比如古人先賢告訴我們的話,我們不能深切真正瞭解,就無法作人處世。如《論語》,是孔子的人生經驗,告訴了我們,不懂,就不知怎樣作人做事。

這一節書到此結束了,就是自“子曰:學而時習之。”開始,全部《論語》二十篇連起來,都是學問。學問不是知識,不是文字,學問是拿人生修養來體驗,隨時隨地來學習,才能達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這樣,才能算是“知言”,才不是白讀了《論語》。我認為《論語》的精神大致是如此。對與不對,我也不知道。我的學識止於如此,如果明天更有深造,那又另作別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