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真的降下來,你買房子就容易了嗎?不是的

儘管高房價被人詬病,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面對稀缺性資源,用有效的價格衡量,依然是相對公正的方式。

為了解決房源緊張的難題,早在1979年,我們就開始鼓勵建設商品房。而北京,在1989年2月,也首次公開出售商品房。

350套房子,每平米最高2000元,都是三環內黃金地段。本來以為會一搶而光的房源,實際上才被預定了200多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還不是沒錢。

在商品房的建立之初,大家是需要全款買房的。當年的人民日報已經點出:剛畢業的年輕人,每月存儲50元已經是極限。攢上100年才能買一套兩居室。

房價便宜的年代,大眾的購買力也同樣是微弱的。


房價真的降下來,你買房子就容易了嗎?不是的



改革是被倒逼出來的。

為了解決買房難的問題,我們借鑑了國外的買房貸款模式,先後摸索出公積金、商業貸款制度——

1994年,我國公積金制度開始全面建立。一位上海的普通職工楊希鴻,作為全國第一批通過公積金貸款買房的人,拿著編號為001號的借款合同書,出現在新聞聯播裡;

1997年,中國建設銀行在國內率先開辦了個人住房貸款。很多市民,就是通過“要買房、到建行”的口號,認識建設銀行的。

所以,住房公積金、低息長期商業貸款,這些看起來很平常的事物,其實是有很大的制度福利的。每一個買房人,都應該珍惜國家贈予的,來之不易的貸款機會。

1998年,一紙文件結束了長達40年的住房實物分配製度,房地產正式進入商品房時代。也就是這一年,我們告別了擁擠的居住記憶,又迎來高房價的痛苦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