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學家吳鞠通:「虛不受補」的解決思路

清代醫學家吳鞠通:“虛不受補”的解決思路

補虛瀉實是中醫治病的基本方法,但在臨床上卻有一種被稱為“虛不受補”的情況,狹義上是指脾胃虛弱不能消化補藥,廣義上則泛指服用補藥後療效不佳而有不良反應

清代醫學家吳鞠通在其晚年撰寫的《醫醫病書》中有《俗傳虛不受補論》一文,專 門簡要分析了“虛不受補”的成因,並粗略提出瞭解決之法: “俗傳虛不受補,便束手無策,以為可告無愧。蓋曰非我之不會補,彼不受也。

吳鞠通主要是從脾胃之氣受阻或受傷的角度分析“虛不受補”,他認為補藥療效不佳的原因與醫生診斷失誤、用藥不當都有關係,其解決思路是:

01

虛實夾雜先除實

在外感溼熱餘邪未除清的情況下,如急於補虛,常會欲速不達:若急於用溫熱補氣藥,可導致熱勢復燃;若用滋膩養陰藥,可致溼邪留著。吳鞠通就此簡要地提出先“宣其溼”,待溼去熱孤再去酌情進補的解決步驟。

他在《醫醫病書· 補虛先去實論》中也明確指出: “虛損有應補者,先查有無實證,礙手與否。如有實證礙手,必當先除其實,不然,虛未能補,而實證滋長矣……如澆灌嘉禾,必先薅除稂莠;撫卹災民,必先屏除盜賊。”

這種喻理簡單易明,但實際上“急”是許多經驗不足的醫家的通病,更是病家的要求。醫生要通過患者舌脈等證候查明尚有不能忽視的餘邪,把握好用宣、用補的時機,先求穩後求快。

02

先調神氣後補身

“百病生於氣也”,醫家如果不注意病家的臟腑氣機變化,療效自然不佳。肝氣調暢對中焦運化水谷和藥物都很重要。

在久病的患者中肝鬱較為常見,除了因鬱致病,以鬱為主的一部分患者之外,還有很多人是因病致鬱,即患嚴重疾患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其沉重的經濟、生活壓力令人不堪承受,縱使豁達者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抑鬱,從而使得肝氣不暢,木不疏土。此

時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很重要,“宣肝絡”的藥方如逍遙散也宜配用,使得肝氣條達舒暢,精神情緒正常,有助於進一 步治療。這可謂“神補”,而有時“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

03

糾弊和胃分陰陽

吳鞠通對於胃腑的認識深受葉天士的影響,在其“和胃”之法中既重視養胃陰,也注意通胃陽。

他提醒醫家如果接診的患者已經用過熟地黃、阿膠等滋膩之品,或已被苦寒藥敗傷胃陽,則須先行糾正前醫用藥誤傷之弊,行氣溫陽。他以半夏辛溫健脾燥溼,降逆止嘔,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兩者共治脘腹脹滿疼痛,屬於“通補”之品。其制定的沙參麥冬湯、益胃湯等方清熱養陰胃,療效頗佳。但吳鞠通還擅用五汁飲:即以梨汁、 荸薺汁、鮮葦根汁、麥門冬汁、藕汁(或用蔗漿)共飲。這種食療飲品氣味清香,頗為飽受藥苦的病家喜歡,符合葉天士所提倡的“胃以喜為補”

清代醫學家吳鞠通:“虛不受補”的解決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