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以溫法治脾胃病的經驗

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以溫法治脾胃病的經驗

首屆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當代脾胃病大家,對臨床各種疑難雜症,多從脾胃入手,每獲捷效。筆者有幸跟隨路誌正學習,現將本人學習的點滴體會闡述如下。

脾胃之症,始則熱中,終傳寒中

路誌正認為,人體的陽氣,如同陽光之於花草樹木,是生命產生的原動力。脾胃居中,不僅為陽氣的產生提供物質基礎,同時也是氣機升降的樞紐。所以,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對於陽氣的產生和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脾胃在五行屬土,土乃萬物之母,以厚德載物,德者,神氣也,為用,屬陽;物者,有形之質,為體,屬陰,德乃物的功能體現。對於脾胃而言,陽氣如同釜底之薪,是脾胃腐熟水谷的動力源泉,為土之大德。而脾陰、胃津為物屬陰,也可以說是脾胃功能的固態體現,但需陽氣的溫運才能釋放其能量,發揮其功用。

正如《醫學綱目》雲:“脾胃之症,始則熱中,終傳寒中。”而溫運中陽,可以使“中氣輪轉,清濁復位,否則陽衰土敗,土溼水寒,水盛土溼,萬物蕭條”(《四聖心源》)。這在脾胃病的中後期、以及老年或體弱之脾胃病患者中尤為突出。

所以,路誌正認為:脾胃之德運昌盛,才能使其升降相因,燥潤相濟,納化如常,則氣血充盛,陰陽平和,萬物生機盎然。

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以溫法治脾胃病的經驗

脾胃貴運,運脾貴溫

隨著西醫檢查手段的不斷髮展,很多臨床醫生忽略了中醫四診在疾病診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過度依賴西醫檢查手段和結果,胃炎、腸炎、潰瘍、糜爛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皆以炎症對待,以苦寒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之品,如蒲公英、連翹、黃芩、黃連等,損傷脾胃陽氣、戕伐其升發之性,致中焦虛寒,升清、運化無力,水溼停滯為病。

葉天士雲:“太陰溼土得陽始運。”中陽不足,脾失健運,內不能運化水谷之溼,外又易感時令之溼,則寒溼內生,壅滯中宮,虛與溼、寒兼見。溼為陰邪,得溫則化;脾為溼土,得陽則運

《名醫方論》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溫陽藥味辛性溫,能啟動脾陽,醒脾燥溼,使中焦脾土陽氣升發,脾氣散精,則水谷精微得升,水溼得化。

路誌正在治療慢性脾胃病時,常以培土建中,溫運中陽為大法,佐以祛溼化濁,調其升降,以仲景理中湯為主方化裁。

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以溫法治脾胃病的經驗

溫陽不忘顧陰

顧陰,含義有二:

其一:脾胃主運化水溼,陽氣為其動力的源泉,同時,亦離不開脾陰、胃津的濡潤作用,所以選方擇藥,注意脾胃的燥潤相濟,宜溫而不燥,補而不壅;

其二:脾胃溫運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敷布,水分過多或居地卑溼,就成為陰邪。阻礙人體陽氣的運行,溼勝陽更微,從而出現溼邪瀰漫三焦之症。在辨治時,溫運脾陽,以化水溼,正如《臨證指南醫案·溼》華岫雲注曰:“若脾陽不運,溼阻中焦者,用術樸姜半之屬,以溫運之,以苓澤腹皮滑石等滲洩之。

總之,腎陽充旺,脾土健運,自無寒溼諸症。”附子辛熱純陽,走而不守,用之則為附子理中,溫運之力更強。

溼性重濁黏滯,易阻氣機,路誌正常選用藿香、佩蘭、蘇荷梗、厚朴花、八月札等花、梗、葉類芳香悅脾,宣暢氣機;

脾胃陽虛,溼蘊日久亦可以化熱,出現陽虛與溼熱並見的症狀,可在溫運中陽的同時,酌情加入茵陳、黃芩、滑石、生薏仁、通草等祛溼清熱之品;

溼性重濁,鬱久可成溼濁、溼毒,影響血脈運行,出現大便黏滯不爽,舌質暗滯,甚至導致癌前病變者,酌加

醋莪術、石見穿、丹參、鬱金、元胡、酒軍、敗醬草、烏梅等,化濁祛溼,通利血脈。

總之,溫運中陽不忘顧陰,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患於未然。

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以溫法治脾胃病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