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擷英任柔節



武 新 坦 侯 四 明 韓 璽 釗


藝苑擷英任柔節


宿州,有“多元文化寶庫之稱”,幾千年來,歷史特別鍾愛這塊土地,這裡人才濟濟,植根了一大批歷史人物,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其人文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後人。明末清初,宿州湧現了一批藝苑人才,而出類拔萃的要數週(廷棟)、任(柔節)、牛(北瞻)、賈(善價)了,當朝人稱其四才子為埇上“四子”,而埇上“四子”之一的任柔節,不但在書法上枝壓群芳,並且在文學、詩詞、史學、繪畫等方面成績斐然。

藝苑擷英任柔節

任柔節像

任柔節,明末清初宿州相城(今淮北市相山區渠溝鎮)人。祖父任思忠,明熹宗天啟年間,曾捐資在渠溝鎮濉河上游興建三孔大石橋一座,便利兩岸交通,當地人稱其鄉紳。父親任文石(1587-1654年),性謙讓,專心研究程頤、程灝和張載理學。崇禎十三年任揚州府儒學訓導。清順治五年退歸故里,居相山腳下,致力於相城古文物史蹟的研究和整理。著有《相山志》12卷、《藕花墅集》2卷、《靜寄齋集》5卷等。均已散佚。惟所撰《相山廟碑》碑文以及少量詞文存世。

任柔節,字定子,號九甘,崇禎甲申選為貢生,入清後,絕意仕進。隱居相山之麓,積書七千餘卷,閉戶研索,有“桓君山”之稱。任柔節是一個書法家,也是一位地方史學家,他一生致力於宿州古文物史蹟的研究和整理明崇禎年間,宿州任柔節主修的《宿州志》,因明末戰亂,朝代更迭,文稿編成但未付印,原稿已佚,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遺憾和困惑;任柔節性情以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經常與周廷棟(祁縣人)、牛北瞻(夾溝人)、賈善價(符離人)等社會賢達談古論今。他喜愛用詩詞寫實,曾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詩句來讚美淮北市口子酒。至今佳句流傳黃淮大地,口子美酒香飄國內外。

藝苑擷英任柔節


任柔節最大的功績,給宿州人們,留下了一部極為珍貴的任柔節刻板印刷的明萬曆的歷史典籍《閔子世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許多歷史遺存、歷史典籍、歷史故事已經失傳,不得而知。《閔子世譜》能流傳至今,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閔子世譜》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資源,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曆代社會的道德基石。弘揚孝道,倡導孝德,推廣孝行,讓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孝道理念,古為今用,形成一種科學的、美好的道德理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閔子世譜》由明代張雲漢編纂,郭齊校對,李文澤審稿 ,歷時數十年,於明萬曆甲寅(公元1614年)編纂完成,明萬曆四十二年宿州知州熊鍾弘作序,清順治十四年任柔節刻本印刷。順治丁酉郡後學任柔節對刻本印刷出版作了祥盡說明。關於張雲漢,史載極為簡約,據《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四》載:“雲漢,字倬侯,宿州人。”《閔子世譜》是一部收錄在清乾隆年間紀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中的歷史典籍。系《四庫全書》史部2136種全錄傳記類--聖賢之屬,存目32部之一。清紫禁城文淵閣藏有《閔子世譜》,現國家圖書館藏有善本《閔子世譜》。明萬曆《閔子世譜》編纂至今,歷數近500年,開卷一覽,仍耳目一新,其根乾枝葉,主次分明,如實記錄,真實,有據可查,《閔子世譜》一書能流傳至今,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該書對閔子的生平、閔子的封號、家規家約、閔子後裔的遷徙、詩聯碑、重修閔子祠碑記、閔子的歷史地位及價值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保存了重要資料,凸顯了歷史變遷,除《論語》、《史記》部分章節對閔子騫有所介紹外,《閔子世譜》是編撰閔子及後裔的百科全書。該書收錄閔氏資料較詳,可補史傳之不足。《閔子世譜》系宿州人編纂,更難能可貴的是,《閔子世譜》把閔子騫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人文資源為宿州單獨擁有,所以出版《閔子世譜》點校本將對提高宿州知名度,傳播中華孝文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中國留下了一筆寶貴而又豐富的文化遺產。

藝苑擷英任柔節


任柔節青年時代,致力於宿州古文物史蹟的研究和整理,經常到閔子祠、墓祭拜閔子騫,閔子的孝賢思想,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中,創作出歌頌閔子的大量詩句。其中一首題名“謁祠”。詩曰

山環道曲古祠堂,仰止搴帷百拜將。

訛說先生亦歷下,深矜後死得同鄉。

曬書檯曉棠花麗,洗絮溝晴荻筍香。

有道丰神今似昔,誾誾映發領雲黃。

《閔子世譜》(安徽巡撫採進本),約20萬字。十二卷,總序和後跋均由任柔節歷時多年,一字一句的刀刻在木板上,印刷裝訂成冊傳留後世。我們可以在任柔節《閔子世譜》序中,找尋到他對《閔子世譜》刻板印刷的用心良苦,他說:“予生平以與大賢同鄉為幸,每欲搜其軼事,表章一二,為後死者勸,賢胤有請,敢以遠遊辭?”意為與大賢閔子同鄉,何以辭乎?。他在《後跋》文說:“孝悌之心,當油然而生矣。他氏之譜,感人尚如此,況子騫氏之譜乎?”

任柔節的《閔子世譜》序:

序曰:嗚呼!人安可以無學哉?雖以閔子之賢,孝友篤於天性,使非從遊聖人之門,與七十二子切磋成其德,則一鄉里善人已耳,烏能聲施到今哉?甚矣,人之不可廢學也。予於讀閔氏譜益信。

歲丁酉,予將有滁水之役,行李戒矣,孫子介閔生持譜稿登堂請曰:惟予世事,煩君筆札焉。予生平以與大賢同鄉為幸,每欲搜其軼事,表章一二,為後死者勸,賢胤有請,敢以遠遊辭?因謝舟車,從事鉛槧,披譜稿、乃鄉先輩張倬侯筆也。閔氏當兵燹播遷之餘,故牒淪亡。倬侯循例修辭,增略刪繁,積成卷帙,巋然足觀,可謂良工心苦矣。倬侯又本鄉先正周蓮池先生志略。蓮池中巍科,於吾鄉號能讀書人。其辨晰情事,約而能悉。閔氏譜舍二先生,其誰與歸?但士生千載後,山川郡國幾變易矣,所憑信者,紀載耳。紀載復有雅俗。嗚呼,魯魚豕亥,郭公夏五,非具千百世曠眼者,其孰從而正之?按《寰宇記》:閔子為兗州人,兗州即魯也,其墓一載入濟南東五里,一載入東昌範縣南四十里,一載入徐州蕭縣東南八十五里。鳳之宿總不載。若然,則吾宿以閔子閔孝名鄉,以閔子名堡,及騫山,洗絮溝,山川俱在,何以稱焉?世儒以過信生過疑,復以過疑生過信,真不識西漢果有楊子云否?

夫閔子自魯人,不必辨。其為宿人,以宿之名始於唐,在春秋為宋別邑,魯宋相鄰。況賢者不居一國,宿境應屬大賢過化之地。其墓,據《闕里志》,以今在宿境者為真。蕭宿接壤,墓北十里有閔子村,已在蕭境矣,移宿而蕭,著述者之誤也。

藝苑擷英任柔節


順治丁酉伏日,郡後學任柔節撰

從任柔節的《閔子世譜》總序中,可以了知《閔子世譜》編纂的來龍去脈。閔子騫的後代閔生持手抄譜稿登堂請任柔節,懇請他用其刀筆刻板文字印刷,把譜稿流傳下來。據《閔子世譜》記載,《閔子世譜》刻板印刷後,宿州閔氏族親3口人可領取一本,但事過近500年,閔氏族親一本也末保留下來。

《閔子世譜》能保存下來,是難能可貴的。清乾隆皇帝及《四庫全書》主編紀曉嵐,編纂者張雲漢,刻板者任柔節的美名,給後人留下閃爍的光彩!而更重要的是《閔子世譜》敷彩摛文,詩文立範,吐納風雲,俯仰山川,寄真情於章名,調雅意於宮商,所以《閔子世譜》十二卷本,才被安徽巡撫採進。《閔子世譜》才收錄在清乾隆《四庫

全書》中的歷史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