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美國里根時期是怎麼幹成的?

供给侧改革:美国里根时期是怎么干成的?

文:任澤平、張慶昌

上世紀70、80年代,美國面臨美蘇爭霸、日本崛起、滯漲等重大挑戰。經過里根供給側改革、沃爾克控制通脹等努力,美國在90年代以後互聯網信息技術“新經濟”崛起,蘇聯解體,日本落入失去的二十年,美國重新領導世界,美股走出史前大牛市。

摘要:

上世紀70、80年代面臨的挑戰:冷戰、美蘇爭霸、日本崛起、滯漲。二戰後,蘇聯陣營壯大,冷戰升級,美蘇全球爭霸。朝鮮、越南戰爭導致政府支出和赤字上升。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汽車、半導體等出口崛起,衝擊美國市場。西歐戰後重建,經濟規模總量和美國相當。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兩次石油危機爆發。適齡勞動力人口增速下降,產能過剩。經濟滯漲,凱恩斯主義失靈。

沃克爾控制通脹。1980年核心CPI高達13.5%,1982年失業率高達10.8%。沃爾克緊縮貨幣與管理預期、金融自由化相結合。固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為美聯儲和政府添加枷鎖,讓其難以主動放鬆貨幣。給投資者穩定預期。通過固定量的貨幣供應增長,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可以給投資者建立一個物價錨。緊貨幣可以堵住產能過剩行業的無效融資需求,有利於產能出清。同時加快推行金融自由化,推動新興行業融資。通脹水平從1980年的13.5%大幅下降到1986年的 1.9%。

里根經濟學:降稅、放松管制。兩次修訂稅收法案,大規模減稅;放鬆市場管制,放鬆了航空、鐵路、汽車運輸、電信、有線電視、經紀業、天然氣等許多行業的干預和管制;放鬆反托拉斯法的實施,鼓勵企業合理的競爭;放鬆石油價格管制;放鬆對汽車行業的管制;放鬆勞動力價格管制;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鼓勵企業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減少社會福利;簽訂廣場協議,貶值美元,降低貿易赤字。

重新領導世界:蘇聯解體、日本失落二十年、新經濟崛起、控制通脹、經濟復甦、股市長牛。“星球大戰”拖垮了蘇聯,冷戰期間軍費開支巨大,但軍需促進了工業發展,奠定了後20年新興行業的發展;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升值,資產泡沫破裂,失去二十年;CPI從1980年的13.5%降低到1982年底的4.5%;從1982年末開始,美國經濟開始復甦,一直到里根任期結束GDP增長率維持在3.5%以上;里根時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漲2.3倍,之後經過87年調整,又走出了長達13年的大牛市。

里根時期供給側改革催生了上世紀90

年代“新經濟”的崛起。計算機及Internet網絡的誕生都與軍方有關,里根時期的經濟復甦及金融自由化為軍隊技術轉為民用奠定了基礎。1993年9月克林頓上臺後迅速擬定了“全國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發展方案。2000年美國信息技術產業已佔GDP的10%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遠超過製造業,一批偉大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公司誕生並崛起。

原文首發於2016年。

目錄

1.上世紀70、80年代面臨的挑戰:冷戰、美蘇爭霸、日本崛起、滯漲

1.1. 國際:美蘇爭霸,冷戰升級

1.2. 國際:日本、西歐經濟迅速崛起,衝破以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

1.3. 國際:兩次石油危機

1.4. 國內:適齡勞動力人口增速下降和產能過剩

1.5. 國內:經濟滯漲,凱恩斯主義失靈

2.沃克爾控制通脹

2.1. 通脹加劇,沃克爾兩面承壓

2.2. 緊縮貨幣與管理預期、金融自由化相結合

2.3. 貨幣中間目標轉為調節貨幣供應量

2.4. 通脹水平由1980年的13.5%大幅下降到1986年的 1.9%

2.5. 啟示:緊貨幣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相結合

3.里根經濟學:降稅、放松管制

3.1. 里根經濟學的精髓及理論基礎

3.2. 兩次修訂稅收法案,大規模減稅

3.3. 放鬆市場管制

3.4. 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3.5. 減少社會福利

3.6. 簽訂廣場協議,貶值美元,降低貿易赤字

4.重新領導世界:蘇聯解體、日本失落二十年、新經濟崛起、經濟復甦、股市長牛

4.1. 蘇聯解體

4.2. 廣場協議之後,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失去二十年

4.3. 國內通脹有效控制

4.4. 經濟復甦

4.5. 里根時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漲2.3倍,之後經過調整,又走出13年的大牛市

5.里根時期供給側改革催生了上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崛起

5.1. 計算機及Internet網絡的誕生都與軍方有關

5.2. 里根時期的經濟復甦及金融自由化為軍隊技術轉為民用奠定了基礎

5.3. 上世紀90年代,美國新經濟崛起

5.4. 2000年納斯達克泡沫破裂,卻催生了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大發展

正文:

上世紀70、80年代,美國外部軍事上面臨蘇聯挑戰,經濟上面臨日本挑戰,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內部面臨滯漲、勞動年齡人口增速下降等一系列重大挑戰。經過里根時期供給側改革、沃爾克控制通脹等努力,美國在90年代以後“新經濟”崛起,蘇聯解體,日本落入失去的二十年,美國重新領導世界。美國在80年代前後面臨的挑戰與應對具有重大啟示和借鑑意義。

1.上世紀70、80年代面臨的挑戰:冷戰、美蘇爭霸、日本崛起、滯漲

1.1. 國際:美蘇爭霸,冷戰升級

冷戰,美蘇爭霸。二戰後,蘇聯的經濟軍事力量逐漸擴大,經濟總量從佔美國的1/3迅速升到2/3。在鋼、煤、油等重要工業產品上,蘇聯的產量已經超過了美國。蘇聯的軍事實力更急劇膨脹、不論常規武器或者核武器,已經趕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美國。

朝鮮、越南戰爭導致政府支出和赤字上升。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持續三年。戰爭中,美國動用了其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還有大量精銳部隊,“開國元勳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四聯隊等。最後,美國傷亡慘重,並未贏得戰爭。1955年11月,越南戰爭爆發,持續20年,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戰爭,但是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

1.2. 國際:日本、西歐經濟迅速崛起,衝破以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和出口保持相對高速增長。當時,美國經濟由於受到石油危機等因素的影響,遭到沉重的打擊。而日本卻順利地進行了產業調整,節能汽車和電子機械產品行銷世界,工業競爭力在國際上空前提高,出口大幅增加,全面衝擊了美國工業。

汽車、半導體等出口競爭力快速提升,衝擊美國市場。70年代初期,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是美國最暢銷的外國車。隨後受益於兩次石油危機和日本節能技術,日本豐田和本田汽車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量先後超過了德國大眾。1980 年,日本汽車在美國的銷售量達到 192 萬輛,佔美國市場總銷量的20%,佔美國進口汽車量的80%。其次,在技術尖端產業,1985年,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出口國,超過美國。此外,日本在鋼鐵、交通、通訊等領域的競爭力也強於美國。例如,1978年,在世界最大的22座現代化熔鐵爐中,有14座屬於日本,美國一座也沒有。

西歐戰後重建,經濟規模總量和美國相當。二戰後,藉助於美國的大量援助和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西歐國家經濟快速恢復和發展。1967年歐共體正式成立,1974年歐共體GDP佔世界的比重為20.12%,同期美國佔比為24.36%。而到了在20世紀70年代末,歐共體的經濟實力已超過美國。在國際貿易領域,1950-1979年,美國佔資本主義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8.3%下降到12.1%,而西歐則從29.3%上升到38.7%。在國際金融領域,1960-1970年美國佔世界黃金儲備的比重從47.2%下降到29.9%,西歐則從32.7%上升到40.8%。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後來,由於西歐、日本的崛起,美國經常賬戶出現逆差;通脹率逐漸上升,導致美元貶值,最終,在1973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圖1 黃金價格大幅上升

供给侧改革:美国里根时期是怎么干成的?

1.3. 國際:兩次石油危機

石油價格大漲。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同盟國家,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導致有史以來第一次原油價格飛漲。原油價格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13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年),伊朗政局發生劇烈變動,石油產量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原油價格從13美元/桶迅速升至34美元/桶。

1.4. 國內:適齡勞動力人口增速下降和產能過剩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適齡勞動力人口增速下降。1971年,美國14-64歲適齡勞動力人口增速為1.9%。之後,該數值一路下滑,到1980年,該值下降到0.7%。

圖2 適齡人口增速下滑

供给侧改革:美国里根时期是怎么干成的?

耐用品製造業產能利用率大幅下滑。70年代後,面對國外的競爭,國內的商品競爭力下降,出現了產能相對過剩。其中初級金屬,機械,汽車及零部件,航空航天及其它交通行業下跌最為嚴重。

圖3 勞動力增速和產能利用率下降

供给侧改革:美国里根时期是怎么干成的?

1.5. 國內:經濟滯漲,凱恩斯主義失靈

凱恩斯學派的失敗“二戰”後,美國政府不斷增加社會福利開支,並加強對經濟的管制以抑制壟斷、負外部性等各種市場失靈;認為採用凱恩斯主義所倡導的財政貨幣刺激,就能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並以為,如果採用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政策,美國可以從根本上防止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悲劇的重演。結果,政府過度依賴刺激政策,經濟出現滯漲。

經濟滯漲。在凱恩斯主義的刺激下,政府債務規模快速上升,70年代末聯邦政府總支出佔GDP比重達到約25%,相對“二戰”結束時翻了一倍。同時,通脹率從60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漸上升,70年代已經演變成滯漲。1980年6月,核心CPI高達13.6%,1982年11月,失業率高達10.8%。

2.沃克爾控制通脹

2.1. 通脹加劇,沃克爾兩面承壓

通脹加劇,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企業無心投資。

里根在就任總統後的電視演說中提到,1960年的1美元到1981年只值3角6分,這導致個人儲蓄率大幅下降。儘管工資隨著通脹同步上漲,但是美國對名義收入徵稅而非實際購買力征稅的做法,導致工資上漲將人們推到更高的稅收等級,通脹和邊際稅率的提高沉重打擊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分配嚴重不均,尤其是年輕人和靠固定收入為生的老人陷入困境。這種環境也影響了市場的投資預期,工人怠工,企業無心進行研發,失業率上升。

提到沃克爾的名字,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成功控制了通脹,但在當時,沃克爾面臨巨大的壓力。沃克爾在一次訪談中說,“如果 1979年以前有人告訴我,我會當上美聯儲主席並且把利率提升到20%,我肯定會鑿個洞鑽進去大哭一場。”持續通脹會影響居民生活水平和企業投資,降低社會福利。但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會衝擊房地產市場和加劇債務人的債務量。沃克爾回憶道,“房地產公司的老闆們每天都來拜訪我,他們不停地詢問這一切何時才能結束。”“還不起貸款的農民們將卡車開進華盛頓,堵在美聯儲總部的門口。”

2.2.

緊縮貨幣與管理預期、金融自由化相結合

沃爾克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屬於理性預期學派的預期管理。第一,固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為美聯儲自身和政府添加了枷鎖,讓其難以主動放鬆貨幣;第二,給投資者穩定預期。通過固定量的貨幣供應增長,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可以給投資者建立一個物價錨。

緊貨幣的同時,政府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一方面,緊貨幣可以堵住產能過剩行業的無效融資需求,利於產能出清。另一方面,加快推行金融自由化,有利於新興行業的融資。

2.3. 貨幣中間目標轉為調節貨幣供應量

1970年—1979年10月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為聯邦基金利率。在凱恩斯主義的思維模式下,政府以刺激經濟和就業為導向。而且,由於1968年放棄了基礎貨幣的黃金準備金要求,使得基礎貨幣供應約束大大弱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財政部和白宮通常會對美聯儲施壓,放鬆貨幣政策,將財政赤字貨幣化。特別是在美國的大選之年,如1972、1976年,聯儲主席阿瑟伯恩斯都受到了白宮的政治壓力。

為控制通脹,1979年10月—1982年10月轉為以非借入準備金數量為主要操作目標,以有效控制貨幣總量為中間目標,允許聯邦基金利率在較大的範圍內波動。聯邦儲備委員會1981年規定的貨幣供應量Ml增長指標為3-6%,而實際上只有2.1%。在這期間,聯邦基準利率最高達22%。

1983年—1987年10月,以借入準備金成為聯儲判斷銀行體系資金緊張情況的主要指標及操作目標。隨著通脹的逐漸回落,美聯儲不再強調控制M1的重要性,而是力圖熨平銀行體系準備金需求的短期波動,使聯邦基金利率更為穩定。當非借入準備金不足時,公開市場交易室則以貼現窗口資金補足,進而實現以貼現窗口利率影響聯邦基金利率。1987年10月股市崩盤期間,美聯儲暫時放棄了上述操作方式,轉為盯住聯邦基金利率目標水平,並確保銀行體系獲得足夠流動性。1988年危機過後,美聯儲重新恢復了上述方式。

2.4. 通脹水平由1980年的13.5%大幅下降到1986

年的1.9%

通脹水平下降。沃克爾頂住各方壓力,堅持把利率提高至20%以上,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即便利率大幅上升導致了1982年的嚴重衰退,當時美聯儲只是輕微下調利率,類似地,當1986年中期美國經濟出現通縮跡象,美聯儲為鞏固治理通脹成果,只是順勢微調利率,仍然維持在6%以上水平。雙管齊下,使得尼克松時期的高通脹現象開始緩解,通脹水平由1980年的13.5%下降到1986年的1.9%。

2.5. 啟示:緊貨幣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相結合

控制通脹,必要時進行預期管理。回顧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美國政府並沒有認識到隨著高油價產生的兩大變化,居民的高通脹預期和高通脹提高了自然失業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政府一味地追求就業,使失業率降低到先前認定的自然失業率一下,無異於對通脹火上燒油。在沃克爾任美聯儲主席之後,採用固定貨幣增速的手段達到了緊貨幣和控制預期的目的,最終解決了通脹問題。

緊貨幣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相結合,利於產能出清和新興行業的崛起。緊貨幣可以堵住落後產能行業的融資需求,而加速推進金融自由化,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可以為新興行業提供融資需求,促進新興行業快速崛起。

圖4 緊貨幣抗通脹

供给侧改革:美国里根时期是怎么干成的?

3.里根經濟學:降稅、放松管制

3.1.

里根經濟學的精髓及理論基礎

減稅、放松管制和緊貨幣是精髓。1980年,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絕對的優勢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面對棘手的經濟形勢,里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內容包括:減稅、降低社會福利、放鬆對部分行業的管制、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等。其中,減稅、放松管制和緊貨幣是里根經濟學的精髓。

供給學派:生產的增長取決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具體內容包括拉佛曲線、弗裡德曼貨幣理論等。

拉佛曲線。當稅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時,提高稅率能增加政府稅收收入,但超過這一限度時,再提高稅率反而導致政府稅收收入下降。因為較高的稅率將抑制經濟的增長,使稅基減小,稅收收入下降。反之,如果減稅,可以刺激經濟增長,擴大稅基,稅收收入增加。

弗裡德曼貨幣理論。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貨幣當局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短期,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主要影響產量,部分影響物價,但長期,產出量完全是由非貨幣因素(如勞動和資本的數量,資源和技術狀況等)決定的,貨幣供應只決定物價水平。經濟體系本質上是穩定的,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經濟的作用,經濟將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失業水平條件下穩定發展。

3.2. 兩次修訂稅收法案,大規模減稅

1981年8月通過《1981經濟復甦稅法》(坎普-羅斯減稅法案) 。主要內容有:第一,1981年10月降低稅率5%,在1982、1983年的7月再分別削減10%,並且從1985年起實施個人所得稅和通脹指數掛鉤;第二,將非勞動所得的最高稅率從70%降至50%;第三,邊際稅率從14%-70%降為11%-50%;第四,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並簡化分類,加速固定資產折舊;第五,對企業投資給予納稅優惠:如購買汽車或研究設備減稅6%;添置機器設備減稅10%。

1986年,頒佈了《1986年稅制改革法案》。該法案的頒佈旨在降低稅率、擴大稅基、堵塞稅收漏洞、實現稅收公平。具體主要內容有:第一,全面降低個人所得稅率。把納稅等級從14級簡化為3級,最高稅率從50%降為35%,使全部個人所得稅降低約7%;第二,簡化和改革公司所得稅。公司所得稅率從46%降低到 34%;第三,允許公司支付的一半股息免稅,取消對銀行壞賬的特別稅收減免,將資本收益稅從20%減到17.5%。第四,限制或取消了過去給予部分個人和公司的稅收減免優惠政策。涉及60餘項特惠待遇,如取消銷售稅扣除、不動產稅扣除、慈善捐助扣除、資本收益免稅扣除、中老年特別免稅扣除等。

3.3. 放鬆市場管制

里根政府放鬆了航空、鐵路、汽車運輸、電信、有線電視、經紀業、天然氣等許多行業的干預和管制,通過引入競爭使產品和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價格明顯降低,增進了社會福利,有效增強了經濟活力。

專門成立撤銷和放寬規章條例特別小組。

1981年3月,里根批准成立以副總統布什為主任的撤銷和放寬規章條例的特別小組,負責指導和監督部分規章條例執行的具體工作。這個特別小組僅在1981年就審核了 91項現行管制條例,其中撤銷和放寬了65項,包括《空氣清潔法》、《水汙染控制法》、《礦工安全法》、《汽車交通安全法》、《反噪音法》等。

里根政府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放鬆了政府管制:

第一,放鬆反托拉斯法的實施,鼓勵企業合理的競爭。政府頒佈新的公司合併指導文件,旨在促進有利於經濟效率的合併,阻止那些消弱競爭的合併。根據該文件,美國司法部對過去1200多宗判例重新審查,其中一些案例得到改判或撤銷。例如,1982年,司法部反托拉斯處撤除了對IBM的長期訴訟。同年,美國司法部結束了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長達十年、耗資數億美元的訴訟。結果是讓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放棄22個地方電話公司,同時允許該公司進行跨行業經營,進入計算機制造和信息處理領域。這一作法鼓勵了企業以新方式相互聯合,與之前的競爭者建立戰略性合作關係。

第二,放鬆石油價格管制。1981年,政府頒佈行政命令,取消了對石油和汽油價格的管制。取消後最初的兩個月每加侖油價上升了12美分,但隨後開始出現下降,降至低於管制前的水平。同年,美國本土新鑽油井就比1980年增加了33%。與此同時,石油消費下降6%。

第三,放鬆對汽車行業的管制。里根政府開始對限制美國汽車工業的規章條例進行全面的審查,環境保護署和運輸部宣佈對34項有關規章予以重新考慮。這些管制改革使汽車工業成本得到降低,使消費者每年節省15億美元。

第四,放鬆勞動力價格管制。1982年,里根政府修訂《戴維斯•貝肯法》,減少了對勞動力市場價格的干預。變化主要有:對“通行工資”重新下定義,使之更加符合市場價格的實際水準;允許企業僱傭非正式的員工,不受最低工資限制;制止過去農村地區工資攀比城市標準的做法。

第五,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政府通過立法為中小企業發展消除制度障礙。例如,1982年出臺《小企業創新發展法》;1983年《小企業出口擴大法》。同時,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稅收、資金等全方位支持。

第六,鼓勵企業創新,成功促進了產業結構轉型。里根政府通過立法不斷鼓勵企業創新同時保障企業創新成果。《小企業創新發展法》(1982)、《國家合作研究法》(1984)、《聯邦技術轉讓法》(1986)、《綜合貿易與競爭法》(1988)密集的法律文件的出臺促進了技術轉讓、技術推廣以及技術應用。而《半導體芯片保護法》(1984)、《計算機安全法》(1987)等一系列法律則保護了剛出現的信息技術,確保研發者的合法權利。另外,1984年頒佈的《國家合作研究法》允許競爭企業進行合作研究開發,並從法律上明確合作研發豁免於反托拉斯法3倍懲罰,使得產業政策與反壟斷法高度統一起來。

3.4. 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全面利率市場化改革。1980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主要內容有,分6年逐步取消對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批准全美的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開立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和自動轉賬服務賬戶;擴大儲蓄機構的經營範圍,對所有存款機構規定統一的法定準備金要求;將FDIC存款保險從每戶40000美元增加到100000美元。

1982年頒佈的《加恩-聖傑曼存款機構法》,詳細地制定了廢除和修正“Q條例”的步驟。為擴大銀行業資產負債經營能力,還列明瞭一些其他與利率市場化相關的改革,包括進一步擴大儲蓄機構的經營範圍,授權存款機構開立貨幣市場存款賬戶,允許FDIC和聯邦儲蓄與貸款保險公司(FSLIC)在緊急情況下兼併有困難的機構和銀行。

1983年10月,美國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委員會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額為2500美元以上的極短期存款利率上限;1986年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對最小余額的要求,同時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4月,取消了存摺儲蓄賬戶的利率上限;對於貸款利率,除住宅貸款、汽車貸款等極少數例外,也一律不加限制。至此,“Q條例”完全終結,利率市場化得以全面實現。

金融自由化摒棄了近半個世紀以來金融監管體制對銀行業發展過度限制的某些方面,使金融產品可以自由定價、金融創新大量湧現、各類金融機構業務交叉及金融市場國際化趨勢加強。

3.5.

減少社會福利

減少社會福利,提高個人工作積極性。1981年12月,美國社會保險改革委員會成立,並於1983年提出了改革方案,主要內容包括:提高社會保障稅;對領取較高保險年金收入的人徵收所得稅;延遲退休年齡等。

3.6. 簽訂廣場協議,貶值美元,降低貿易赤字

1985年9月,為解決美國貿易赤字問題,美日德法英簽訂廣場協議,之後美元大幅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法英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協議。之後,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跌幅20%。

4.重新領導世界:蘇聯解體、日本失落二十年、新經濟崛起、經濟復甦、股市長牛

4.1. 蘇聯解體

美國以經濟為依託,進行“星球大戰”競賽。1983年3月,里根發表演講,宣佈將特勒提出的設想發展為戰略防禦計劃,與蘇聯在太空展開軍備競賽。但這個時候兩個國家背後的經濟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經過大刀闊斧的供給側改革,美國經濟在1982年底開始復甦。而蘇聯受制於體制僵化,過分擴大軍費開支,透支了經濟發展,最終被美國的“星球大戰”競賽拖垮。

蘇聯解體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是體制僵化導致的經濟衰退。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在早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等解決經濟中的重大問題,但是到後期,受制於體制原因,要素錯配不能流入新興行業,最終會積弱成疾。1989年1月,老布什接替里根出任美國總統。當時,石油價格已暴跌至每桶約10美元,蘇聯實際上已經破產。戈爾巴喬夫向國際社會遊說,希望每年能得到150億美元救命貸款。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致電老布什請求幫助。11月9日,柏林牆被德國示威者拆除。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蘇聯解體。

4.2. 廣場協議之後,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失去二十年

回顧日本經濟30年來的發展,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一個轉折點。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同時,日元升值進一步推升了日本資產泡沫。最終,受日本加息刺激影響,股市、房市泡沫相繼破裂。

圖5 日本經濟下滑

供给侧改革:美国里根时期是怎么干成的?

4.3. 國內通脹有效控制

以高利率維持較低通脹率。里根政府採納貨幣學派的主張,降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和提高貼現率,使得利率保持較高水平從而降低通貨膨脹率。從1980年開始,美國實際利率基本維持在6%至8%的高水平,高利率對通貨膨脹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CPI也從1980年的13.5%降低到1982年的6.2%,其後基本維持在在5%以下;另外,PPI也從1980年的14.1%降至1982年的2%,之後也基本維持在6%以下,里根政策對於通貨膨脹率的治理還是非常有效果的。

4.4. 經濟復甦

前期經濟仍處於衰退。里根政府通過削減稅率來增加儲蓄、投資和生產,但是較高利率抑制了投資,抵消了減稅對投資的刺激作用。因此,實施改革前期,除了通貨膨脹率有所下降以及美元指數上行外,美國仍然處於危機和衰退之中。1981-1982年,美國工業生產指數從1981年8月起持續下跌,一直持續到1982年第四季度,比兩年前直降8.7%;失業率也從兩年前的7.4%上升至10.8%;GDP從1981年7月急劇下跌,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1.9%,人均GDP降至-2.85%。

後期經濟復甦增長。從1982年末開始,美國經濟開始復甦。1983年GDP增速達到4.6%,一直到里根任期結束GDP增長率維持在3.5%以上;失業率也從1983年7月開始逐漸降低,至1989年末一直維持在6%以下;工業生產指數於1983年2月開始穩定上升,至1989年12月達到68.3,比1983年初增長29.8%。

產業結構升級。里根政府採取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效果逐漸顯現,主要體現在製造業內部分工加強,傳統產業在改造中煥發生機;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高技術服務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業人口加速向服務部門轉移,表明了美國消費結構的變化和經濟重心的轉移。1980-1984年整個工業年增長率為2.9%,而高技術產業年均增長率卻高達14%。高技術行業主要包括電子工業、生物技術工業、“自動化生產體系”工業、航空工業以及核能工業等。

金融混業經營,提高市場競爭力。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通脹居高不下,居民儲蓄的積極性逐漸下降,傳統銀行業務陷入窘境。同時,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也給美國經濟金融造成了巨大沖擊,美國在全球經濟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美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弱,銀行業的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面對這樣的內憂外患,美國政府不得不對金融體系做出調整,里根政府實行以放松管制和實行金融業務自由化的金融制度改革,逐步邁向金融制度自由化。例如,1980年聯邦政府頒佈了《儲蓄機構放松管制與貨幣控制法案》,該法案解除了存款和貸款利率上限。隨後,1982年裡根又頒佈了《加恩-聖傑曼吸收存款機構法》,該法案擴大了銀行機構的業務權限,允許跨州併購破產銀行等儲蓄機構,鼓勵跨州金融互惠協議,建立地區性網絡銀行以此促進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競爭,同時商業銀行可以兼營投資銀行業務與保險業務,上述措施為後來銀行業實現全面混業經營和競爭(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打下了基礎。

4.5. 里根時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漲2.3倍,之後經過調整,又走出13年的大牛市

隨著里根改革的推進,美股逐漸上漲,僅在1984年上半年略微調整,之後走出長達3年的大牛市。整個里根執政時期,標普500指數從105點漲到353點。1987年10月,美國股市調整。之後,美國股市走出13年的大牛市,納斯達克指數從1987年10月的291點漲到2000年3月的5048點,漲了16倍多。

圖6 里根上臺後,經濟逐漸復甦

供给侧改革:美国里根时期是怎么干成的?

5.里根時期供給側改革催生了上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崛起

5.1. 計算機及Internet網絡的誕生都與軍方有關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Eckert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Internet是在美國早期的軍用計算機網ARPANET(阿帕網)的基礎上經過不斷髮展變化而形成的。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絡。當時建立這個網絡的目的是出於軍事需要,計劃建立一個計算機網絡,當網絡中的一部分被破壞時,其餘網絡部分會很快建立起新的聯繫。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計算機網絡NSFNET,用於支持科研和教育的全國性規模的NSFNET,並以此作為基礎,實現同其他網絡的連接。20世紀90年代初,商業機構開始進入Internet,使Internet開始了商業化的新進程。1995年,NSFNET停止運作,Internet已徹底商業化了。

另外,國防工業在核能、集成電路、飛機、新材料等行業也擁有先進的技術。

5.2. 里根時期的經濟復甦及金融自由化為軍隊技術轉為民用奠定了基礎

經濟復甦為軍費開支提供了基礎,而軍事的需求又帶動了技術的研發。在冷戰的幾十年中,其間包括朝鮮和越南戰爭,美國軍費開支在GNP中平均所佔的比重為7.4%,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家安全開支比例的9倍。對軍工產品的需求和軍隊的加速擴張改變了經濟的總量。新的工業部分成為美國現代經濟增長的一個方面。這些新部門在經濟中的重要性逐步顯露出來,積累資本和勞動,為美國冷戰後幾十年產出的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美國的金融自由化為技術的商業化早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國的風險投資業於80年代得到了迅猛發展。1979年風險投資額僅為25億美元, 1997年已達6000億美元,18年間增加了240倍。它們的資金主要投向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高科技產業。例如,英特爾(Intel)、微軟(Micorsoft)、蘋果(Apple)、雅虎(Yahoo)、3Com等一大批新興企業都得益於風投。

5.3. 上世紀90年代,美國新經濟崛起

1993年9月,克林頓上臺後迅速擬定了“全國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發展方案。在強大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下,美國信息技術產業在之後的幾年以超出經濟兩倍的增長迅速崛起,一躍成為美國第一大支柱產業。在1997年,美國微軟公司的產值就達到了9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產值的總和。到了2000年,美國信息技術產業已佔GDP的10%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遠超過製造業。

5.4. 2000年納斯達克泡沫破裂,卻催生了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大發展

2000年3月-2001年4月14日,納斯達克指數下跌68%,互聯網泡沫破裂。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有500家破產,有40%退市,80%的企業跌幅超過80%,3萬億的紙面財富被蒸發。InfoSpace,2000年3月達到每股1305美元,2001年4月下跌到22美元。Boo.com,在6個月中花費了1.8億美元試圖創造全球網上時尚店,最終在2000年5月倒閉。

雖然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裂,無數公司破產,但也催生了一批偉大的企業。網絡泡沫時期的寵兒亞馬遜、Priceline已從互聯網崩盤的灰燼中重生。亞馬遜在2000年時仍是一家圖書銷售網站。而目前,亞馬遜已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商服務,同時也是最大的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科技熱潮時期的中堅力量(包括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和思科(Cisco))現在仍是納斯達克備受關注的成分股。

信息技術的大發展。隨著微軟、英特爾等大公司的超常規發展和國際互聯網絡的迅速普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之一,信息技術產業佔GDP的比重也在短短的幾年內從5.2%提升到8.2%。新經濟為美國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技術進步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強了美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