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庭審記錄:從手寫到智能語音轉寫

「改革开放40年」庭审记录:从手写到智能语音转写

1995年,我考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中級人民法院,光榮地成為了一名法院幹警,到現在已有24個年頭了。我的第一個崗位是書記員,主要負責庭審記錄、印製判決書。

那個年代,庭審記錄都是手寫的。我的一支筆要客觀地記錄下整個庭審過程,壓力可想而知。庭審前我要做很多功課:熟悉訴訟參加人的基本情況、瞭解基本案情、記住某些特別的姓名及涉案地點……開庭時,我一刻都不敢分神,時時保持高度緊張狀態,要隨時記錄下法官和當事人的對話,確保完完整整地將庭審過程記錄下來。庭審結束了,我還要跟當事人逐句核對筆錄,這個過程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確保筆錄完整、客觀、準確之後,當事人簽字確認了,第一步工作才算順利結束。

我另外一個重要工作是印製裁判文書。我們把當時製作判決書使用的主要工具叫“油滾子”,它的外觀看起來就像粉刷牆壁用到的“滾刷”一樣。印製的程序也是複雜的:首先由打字員把法官手寫的裁判文書用針式打印機打在一張特殊的蠟紙上,然後將這張蠟紙粘放在一個固定的鐵網上,在鐵網的上面均勻地塗抹上黑色的油墨,再在鐵網的下面放上白紙,最後用“油滾子”在上面推動,就成了“打印好”的判決書了。這要至少兩個人一起做,一個人推“油滾子”,一個人翻頁,才能一張一張地製作出乾淨的判決書來。一個不小心,就會把黑色的油墨弄到身上,每次印製裁判文書時,我的手上、身上,這兒一片、那兒一塊的,都會被濺上油墨,我常常與人打趣道“勞動者最光榮”。

「改革开放40年」庭审记录:从手写到智能语音转写

用蠟紙製作出來的判決書由於使用油墨汁,紙上的文字不免會陰溼了覆蓋的紙張。

2000年以後,法院開庭就逐漸使用電腦進行記錄了,大家都開始學習使用電腦輔助各項審判執行工作。這時期亞偉速錄機也在法院流行開來,電腦和亞偉速錄機用於庭審記錄後,將書記員從繁重的手寫勞動中解脫了出來,大大減輕了書記員的工作強度和壓力。以前手寫記錄時,1分鐘至多寫幾十個字,一次庭審耗費的時間也長,電腦打字至少是手寫速度的2倍,而且準確度要更高,更方便當事人核對,有效提升了審判工作的效率。書記員們為了提高打字速度和準確率,會經常勤加練習。法院也經常會舉行書記員速錄比賽,使用亞偉速錄機打字快的書記員每分鐘可以打近200字。2005年以後,法院印製判決書也全部都採用打印機進行打印了,“油滾子”徹底退出了法院印製判決書的印刷舞臺。

2016年,當看到呼倫貝爾中院將人工智能語音轉寫系統全面應用到庭審記錄中時,我真的被震撼到了,法院的信息化建設發展得這麼快、這麼好。以前所有的庭審記錄方式難免會受到書記員的記錄水平、總結能力、記錄速度,以及發言者的語速等諸多因素影響,庭審筆錄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誤差或疏漏,雙方當事人在核對庭審記錄時不僅耗時,也容易出現分歧,給案件審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智能語音轉寫系統的應用,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具有語音採集和實時轉寫功能,審判組織人員和訴訟參與人的發言可被自動載明角色實現庭審語音同步轉化成文字,並生成庭審筆錄。筆錄內容精確度高、完整度好、實用性強,可以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地記錄庭審內容,還原庭審過程,當事人還可以通過大屏幕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發言內容,更重要的是書記員們從繁重的庭審記錄工作中被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從事其他輔助工作。可以說這次庭審記錄方式的進步是革命性的,這與以前的庭審記錄方式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改革开放40年」庭审记录:从手写到智能语音转写

語音轉寫系統正在將上訴人的話語轉成文字。

現在我已經到了要退休的年齡,但是我對法院工作的熱愛不曾減退過,對自己當年的選擇無怨無悔。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國家司法事業的進步,法院的庭審記錄方式也會大踏步地向前跨越。惟願我的同仁們沐浴著司法進步的陽光,實踐公正司法、為民司法。(轉自人民法院報)

劉偉一/口述 賈丹/整理

(劉偉一系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一庭庭長)

「改革开放40年」庭审记录:从手写到智能语音转写

微博:@北疆法聲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

企鵝號、網易號:內蒙古高院

網站:nmgfy.chinacourt.org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