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下次再聚的人,就再也沒聚過

能夠一起吃飯的肯定都是有緣的人,古人比我們厲害很多,早知道親朋好友團聚的重要性,可是在忙碌的生活裡,我們是不是早已經習慣說:

下次再約。

有空再聚。

改天約。

說下次再聚的人,就再也沒聚過

在城市生活久了每個人都有一些都市距離感,我已經忘了上次去朋友家吃飯是什麼時候,或者大家更習慣叫外賣,再也沒有相聚在一起放下手機聊聊天。我們可以在很快的時間聯繫到世界各地的朋友或者家人,可我們也變得越來越生疏,多少人屏蔽了自己的好朋友和父母的朋友圈,又有多少人為公司同事分了組,其實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說下次再聚的人,就再也沒聚過

害怕彼此太過緊密又或者害怕這樣的親密感,通訊越發達我們越陌生,只能隔空偷窺著彼此的生活,看他們去哪裡旅行了又或者到了什麼餐廳打卡,去的人都是誰為什麼沒叫我自己。

上一次見你的同學是什麼時候?

黃凱是我的高中同學,我高中在外地的城市讀書,於是經常週末去他家蹭飯吃或者約著打球,我們曾經為夢想做過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比如逃課去看漫畫展,當時還借了一個鄉下親戚的房子要做漫畫工作室,也曾經說以後創作點什麼。等到高三結束,家裡不允許我自然沒有考去想念的美院,他也因為家裡的生意去學了財務。我去武漢讀書他則在北京,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偶爾還書信聯繫,逢年過節遇到一定約一場酒。

說下次再聚的人,就再也沒聚過

喝過酒的哥們很多,可是真的能夠交心的都是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畢業後我們就投身到社會的洪流之中,除了偶爾同學會見到也很少聯繫了,甚至到後來我連同學會都很少參加。

去年的時候有天看到他的朋友圈定位在上海市中心的星巴克,離我也不算遠,我猶豫半天要不要發個短信見見,最後也還是沒有發出去,也許怕他忙,又或者怕自己突然出現很唐突,再或者因為距離和時間讓我們這些老朋友慢慢變淡?

晚上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發了短信想約一個飯,他說來出差呆了一天就走沒有約我,下次再約吧。

我為自己懊惱,因為十年的友誼變成短短几個字的短信感覺一切都很陌生。但很多時候我們不要把“下次再約”歸結到因為身處異鄉,在同一個城市也難免有類似的的故事在上演。

我們麻木又小心翼翼的生活在城市裡,擁擠的地鐵站,堵車的晚高峰……稍微有一點點假期也給了旅途,其實在我身邊類似說了聚又消失的故事很多,大家孤獨又渴望著團聚。

好朋友MAY比我還忙,雖然我是旅行家可她一年出差的時間基本都是200天以上,每次見面甚至都不在同一個國家或者城市,大家平時總說忙,所以很多時候口頭的約定漸漸變成一句空話,於是我記得上次和她在倫敦的街頭咖啡館說,我們應該真的好好約一次,不能再說:下次聚了!

就像有些朋友即使住在一座城市,回想起上一次的見面,卻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有些朋友加上微信,其實就再也沒有聯繫了。

我總是在想,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彼此開始有距離感,相聚也越來越少,是忙碌的生活還是我們的心?前段時間在上海書展做《孤獨遠行》分享會,臺下一大群讀者裡面我突然看到了一個好長時間沒見的朋友,他拿著花在臺下看著我,在某個瞬間我的心像被電擊了幾秒,其實友誼並不是需要時間和空間來阻擋,我從未通知過這個朋友今天下午的分享會,可他依舊準時出現。

分享結束後我們一起去附近的星巴克坐了一會兒,我們總是習慣去咖啡館獨自買一杯星冰樂或者拿鐵,加糖不加糖都隨意,而這友誼其實也如同咖啡一般,久而久之就淡了,好朋友說這半年時間一直也在思考類似的問題,我們是否需要經常相聚在一起?

剛來上海的時候還有大大小小的聚會,後來疲於應酬或者說朋友太多,甚至很多人都懶得再出來了,有時候和同城市好朋友見面有時還不如外地朋友多,我決定從今年開始要做一些改變。

把重聚變成一種行動,而不是簡單的說下次再聚。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孤獨是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唯有親人,朋友才會給你鼓勵,偶爾放下手機試著當面傾談,又或者哪怕約1個小時去咖啡館呆一下,你會發現生命中除了手機之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關注的人和事情。

也許你早已經害怕父母催婚,催小孩的壓力,又或者同學會上那些你看不慣的人或者事情,可我們依舊值得為你愛的人和朋友相聚在一起,回一次家或者組一次聚會,唯有相聚才能夠讓你的心走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