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路在何方?

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

網貸行業“爆雷”頻現,科技金融路在何方?利用科技力量實現實時性與可追溯性的有效監管或將成為科技金融未來發展之路

隨著網貸平臺備案延期,網貸圈“爆雷”頻現,科技金融發展前路迷霧層疊。據零壹財經數據統計,2018年7月問題平臺至少142家,平均每天4家至5家,涉及待還本金至少550億元以及數百萬投資者。儘管也有聰明的投資者採取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策略,殊不知不同的籃子卻在同一輛車上。那麼,“爆雷”究竟是源於科技金融不可靠還是新瓶裝舊酒的“騙局”?科技金融究竟是“普惠”還是“普騙”?科技金融的前景和發展之路究竟在哪?

不可否認的是,科技創新降低了金融機構的獲客成本與運營成本,但也使傳統“騙局”打著金融創新的幌子更易獲取更多“服務”對象,尤其對於缺乏金融專業素養的投資者,最易成為騙局目標。網貸平臺源於移動終端的普及,這使得投資者更易接觸到更多的投資渠道。然而,網絡信息爆炸的新時代也使得投資者難辨真偽,尤其是對於缺乏專業金融素養的投資者。而這部分投資者往往最易被號稱“高收益無風險”的網貸平臺所吸引,掉入“以本金換利息”的陷阱。由此可見,在徵信系統極度匱乏的中國市場,投資者金融辨識成本不斷提升是導致科技金融飽受爭議的關鍵點之一。因此,科技在金融場景中的應用必須圍繞金融本質符合金融邏輯,嚴監管與強風控必不可少。

科技實現有效信息甄別助力合規備案,形成實時可追溯風控體系

藉助科技實現有效信息甄別是完成合規備案,實現嚴監管的有效手段,且本質在於構建實時可追溯的風控體系。龐氏騙局無外乎是平臺以“高收益”承諾吸引大批投資者,並通過借舊還新維持資金鍊,一旦沒有新的投資者進入,資金鍊斷裂平臺跑路在所難免。因此,合規備案的重要目標在於禁設資金池,分離資金與交易管理。然而,新科技應用不斷增加金融服務複雜性,傳統監管手段難以滿足現實監管需求,往往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監管困局。因此,只有藉助科技手段,整合歷史交易信息構建實時可追溯的風控體系,才能實時披露資金流向杜絕假標自融等龐氏騙局。

儘管合規備案可能導致部分小額分散標平臺由於期限錯配延期兌付而直接出局,但這也是監管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陣痛。原定於今年6月的備案完成期突被延期,不少企圖短期內“洗白上岸”的平臺也因延期原形畢露。實際上,平臺出現“爆雷”核心還是源於自身業務違規。但延期並不意味著取消,平臺合規備案最終將成為投資者識別平臺的重要標準。此外,風險提示標準化也是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的重要途徑,禁止以低日息代替高年息形成的低利息錯覺,提高投資者對高風險的警惕與警覺。

科技賦能金融,實現強風控與供需精準匹配

科技賦能金融核心在於強風控,主要通過大數據技術提高單筆交易的信息實時可追溯。具體而言,通過信息可追溯實現對單筆交易的實時監控與事後評估。實時監控是為防範借款者欺詐風險以實現及時止損,事後評估主要用於建立借款者的信用等級以確定後續的放貸額度及價格制定。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不論是從數據積累還是技術創新,金融科技都將顛覆傳統的風控方式,通過在審批、實時預警、欺詐識別、監管合規檢測與報告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使實現信息的可追溯成為可能,因此藉助大數據風控識別欺詐風險和信用風險將成為科技賦能金融的重要應用。

通過各類交易、社交以及網絡行為數據有利於實現金融市場供需雙方精準匹配,助力普惠金融。長期以來,網貸平臺總陷於“剛兌不合規,不剛兌便倒臺”的雙重困局,根本原因在於平臺仍沿用傳統金融思維,以增信獲客以技術擴面,而沒有利用科技創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服務,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因此,當眾多投資渠道蜂擁而來時,投資者反而難辨真偽,尤其是當投資者金融專業素養不高,風險承受能力不足時,只能借“剛兌”保護自身權益。事實上,基於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各類交易數據、社交數據以及網絡行為數據的積累與技術創新,將使精準化金融服務提供成為可能,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普惠金融。

總體而言,儘管短期內網貸行業頻繁“爆雷”引發眾多金融及社會問題,科技金融發展面臨重大挑戰,但從長期來看科技將為金融風控提供更便捷的信息追蹤、更透明的發展環境,眾多借貸交易歷史信息的可追溯將有利於完善徵信建設,幫助金融市場選優逐劣,實現科技賦能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