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老人患重疾生活難自理,中美家庭抗風險能力差距竟是因爲保險


68歲老人患重疾生活難自理,中美家庭抗風險能力差距竟是因為保險

六旬老人患重疾,雙腿無力難自理

顧友寶今年68歲,老伴顧菊娣身患尿毒症八年,靠定期透析維持生命,兩年前顧大爺被診斷出非霍奇金淋巴瘤,先後進行了八次化療,喪失勞動能力,臥床在家,反過來還要靠老伴幫助,重病的老兩口生活堪憂。

最近一次化療時,顧大爺又得了腦梗,雙腿失去活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了。

顧菊娣說,兩個人的病拖累了兒子,兒子35歲還未婚,非常孝順,每個月的收入都用來給父母治病了。之前40多萬的化療費用已經把這個家庭的積蓄都掏空了,兒子還辭職一年照顧父母,最近才開始工作。60多歲本該享受生活的,然而被重疾折磨的老兩口只能艱難度日,一家三口生活十分困難。一向不願麻煩人的顧大媽苦苦支撐,不得已只好向社會尋求幫助。

當地媒體呼籲社會為顧大爺一家獻愛心,為他們帶去希望。

平時保險觀念差,患了重疾把臉打

其實,像顧大爺家這樣的情況我們經常能見到,一個小康之家,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重疾,而債臺高築,陷入貧困。反映出一個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家庭抗風險能力弱。

能得到媒體關注,已算是幸運的了。不少重疾貧困家庭只能自己設法籌錢。看的多的是朋友圈裡的各種重疾籌款鏈接、《為救子街頭扮馬讓人騎》一類新聞也屢見不鮮。為了家人能活下去,放下尊嚴,再狼狽也要籌錢治病,讓人在同情之餘,不免一聲嘆息。

然而,少有看到患了重疾找保險公司理賠的。一人重疾,往往就是全家受累,家庭抗風險能力比較差。

重疾險一年交幾千元,保額卻有幾十萬,足以應對很多重疾!為什麼不買重疾險呢?還是保險意識的不足、面對風險的僥倖心理造成的!很多人都不懂的儘早買保險來抵禦風險,更有甚者對保險嗤之以鼻“保險公司都是騙子”。

事實上,有很多人患了重疾才想起保險,然而為時晚矣,買不了了!

68歲老人患重疾生活難自理,中美家庭抗風險能力差距竟是因為保險

老美保險意識強,風險不用獨自抗

和我國不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們習慣於儘早投保抵禦各種風險,出了事就找保險公司理賠。有保險的家庭,患了重疾考慮的也是治療方式,而不是愁錢,家庭抗風險能力更強。

為什麼中美普通家庭抗風險的能力差距大?保險是一個重要因素。據相關統計,美國平均每人有近4.2份保單;日本平均每人有6.5份保單。而中國平均每人僅有0.6份保單。

其實從美劇中就能感受到到到美國人強烈的保險意識。在《絕望的主婦》中,面臨破產的蘇珊擔心的是兒子的保險要到繳費期了。在《生活大爆炸》中,伯納戴特在和佩妮的對話中,把為剛出生的女兒挑選人壽保險列入必備的日常生活規劃中。

68歲老人患重疾生活難自理,中美家庭抗風險能力差距竟是因為保險

儘早買份重疾險,保障更久還划算

世事無常,重疾風險的到來難以預料。你不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時間患上什麼重疾,一旦患上重疾,若沒有保險,我國很多的家庭都難以承受後果。而四處借錢,放棄尊嚴籌錢的狼狽局面也沒人希望面對。因此,很有必要儘早為自己規劃一份長期的重疾險。

保障多種重疾:全世界死亡人數中,66%的人死於重大疾病,30-45歲患上重疾的機率超過50%。而重疾險覆蓋多種重疾風險,我國的重疾險至少保障銀保監會規定的6種重疾和19種輕疾,實際中,保障的疾病種類還要更多。

治療、生活費用不犯愁:重疾治療週期一般較長,除了治療費用,還間接產生護理費,康復費等,花費巨大。因病不能工作,收入也受損失。一人重疾,往往一家人都陷入困境!重疾險不僅能讓你有錢治病,更能彌補家庭損失。

彌補社保不足:社保可以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但是社保有封頂線,一些費用還要自費,保障比較有限,重疾險的理賠金正好可以彌補社保不足。

更划算:重疾險投保年齡越小,保費越便宜,核保更寬鬆,更容易投保成功,保障也能享受更久,是非常划算的。而年齡大了保費更貴,核保更嚴格。

幼年時,重疾險是健康成長的保護;

青年時,重疾險是拼搏奮鬥的保障;

中年時,重疾險是承擔責任的保證;

老年時,重疾險是享受生活的庇護。

辛辛苦苦一輩子,退休後應該享受生活才是。一患重病哪也不能去,啥也幹不了,積蓄全花光,家庭也受累,身心都難受。年輕時買了重疾險,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對於一般個人和家庭,非常有必要儘早就規劃好重疾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