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延安,中國共產黨成就偉業的革命聖城,從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邊區,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工農紅軍的立腳點,是取得全國勝利的出發點,是新民主主義的試驗區,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大後方。

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系統地總結了中國革命由弱到強轉敗為勝的事富經驗,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提出了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戰勝敵人的主要法寶,領導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物。形成了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就評與自我批評三大良作風,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千部,培育了自力更生、苦奮鬥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覺的指導地位,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延安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是我們黨一個出馬列、出政策、出作風、出人才、出經驗的特定時期,是決定20世紀中國前途命運的輝煌時期,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大書特書的重要時期。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延安處處是課堂,這裡的一山一水鐫刻著歷史的豐碑,一屋一舍凝聚著信仰的力量,一景一物閃爍著黨性的光芒。在這裡,一路學習,一路感慨,一路深思,穿越時空痕跡、喚醒紅色基因。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在這裡,“小馬紮”是標配。樹蔭下、小路邊、操場上,處處都有學習聽講的身影。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參觀過延安革命紀念館,走入王家坪革命舊址中,講解員飽含深情地向大家講述了《毛澤東與毛岸英感天動地的父子情》,使在場聽眾深切感受到一代偉人毛澤東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的巨大犧牲。很多人都禁不住流下眼淚……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詩人艾青有一名言:“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延安情懷,為深沉的愛提供著最豐厚的精神營養。紅色聖地,只有植根人民的沃土才是真誠而醇厚的。

10月16日,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陳棟橋帶領公安廳機關各黨支部書記在延安寶塔山下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活動,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培訓班一行在楊家嶺實地參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共和國締造者的故居,並瞻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七大會址。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追尋知青足跡

走進梁家河,一座座窯洞在佇立在黃土高坡,盡顯民俗風格。

梁家河這個陝北邊遠的小山村,常住人口42戶,不過百十來口子,近年來,吸引一批批遊客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紛至沓來,參觀學習,淨化心靈,啟迪心智,皆因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這裡插過隊。七年的知青生活,沒有荒廢與虛度,他與鄉親們一起艱苦奮鬥,改造貧瘠,度過了人生最艱苦也是最寶貴的歲月。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七年的梁家河歲月,在習近平總書記身上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記。俗話說“雁過留痕”。但當“大風起兮雲飛揚”,大雁終究要隨風而高飛,雁痕也會掩埋於歷史塵埃。而梁家河的這個印記,倒可能“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因為這既是一個逆境之人奮起的印記,也是一個青年人腳踏黃土、紮根一隅的印記。這印記尤其體現在習近平的“一來一去”上。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1973年,習近平有機會重返校園讀書,但因歷史原因,曾被清華大學拒絕,只能去讀延安師範大學。換作平常人,或許也就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因為再不濟,這也畢竟是一所正規大學。然而習近平或許天生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果斷放棄並於1975年再次報考清華,最終如願以償。

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對青年習近平而言,梁家河就是一所學校,教給了習近平克服困難的信心與決心。正如後來習近平所言:“梁家河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麼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陝北黃土高原,是誕生偉大思想的沃土,延安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延安是我們共產黨人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一直希望重走老一輩革命家走過的路,重溫他們所經歷的艱難歲月和革命精神,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公安廳離退休幹部黨總支副書記鄧照瑞 說。

「官宣」走進梁家河 尋訪初心路

眼,花一片絢麗滄桑淚,

潮溼山溝溝記憶

與鄉親貼近的意義

曾繪大有作為的藍圖

在北方

雙耳再聾

曉得故鄉窯洞,熱炕

堆放著紅軍長征血書

雄壯的軍歌

離延安不遠

而今臥床的老紅軍

舌頭依舊靈動

然,鼻子比舌頭聰明

緩緩移至飯桌的感覺

婆姨和土豆皆有味

寶塔山鋼鐵般身景

重疊無數紅色歲月

歷經悲喜的梁家河

映著棗園的油燈

聽年華燙熟的酒令

將小米加步槍的決心

舉過頭頂

這條生生不息的河

流淌珍貴友情的河

無論姓氏,名誰

經春秋反覆打磨

數這風起雲湧的故事

來自山澗清泉

洗不掉意境深陷的皺紋

以及流向京城的思念

關於紅色主題

在一個老不死的山窩

不離不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