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業怎樣突破自我,未來致勝關鍵在哪?

一直以來,教育培訓行業都算作是一個准入門檻較低的行業:資金要求少,溢價空間高,佔用資源少。但是這個行業又是一個注重結果和客戶體驗的的行業,儘管准入門檻低,從業的創業者眾多,但直到今天為止,能做出億級以上規模體量的學校並不多。

從本質上講,教培行業今天依然是一個人力密集且高度依賴人力本身的行業。他和製造業這種單純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還不一樣,很難用機器和技術去進行簡單的替代。

那麼如何組織好機構內部的溝通協作,讓每一位成員得以更高效的發揮作用產生更高的產能就尤為重要了。回顧中國教培行業20多年的發展你不難發現,要想在這個行業獲得成功,幾乎都要做三件事情:企業化、信息化、互聯網化。


教培行業怎樣突破自我,未來致勝關鍵在哪?



企業化意味著SOP,意味著標準、意味著可複製、意味著對人的依賴下降、意味著在業務層面上的方法論成型以及業務結果的可控。

這也是規模得以擴大、邊際效應得以下降的保障。

你會發現第一批成功的教培機構幾乎都是在較早階段完成了企業化改造的。但在教培行業,只是做到企業化還遠遠不夠,教培行業是一個人力密集型行業。

伴隨著行業升級,企業化和信息化已經成為共識,而互聯網化勢在必行。

今天我們看到的行業互聯網化基本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招生的互聯網化,一個是產品的互聯網化。

教培行業怎樣突破自我,未來致勝關鍵在哪?


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將產品或者產品的一部分互聯網化,比如線下課程配線上答疑,線下家長會開始遷移到線上直播間,甚至內部孵化專門的互聯網教學產品等等。

另一個重要的互聯網化就是招生的互聯網化。

你會發現你在線下幾乎很難看到學而思的廣告也接不到他們的傳單,但他們的班幾乎永遠都是供不應求的局面,為什麼?

你會發現在他們的社群裡已經沉澱了大量的用戶。這看起來只是招生模式的不同,但其實這已經是從“漁獵文明”到“農耕文明”的一步跨越了!企業化、信息化、互聯網化,看起來是依次遞進的三個計劃階段。但你不難發現在這個人力密集型行業,信息化才是一切保障的根源。

沒有信息化手段你很難及時的判斷自己的標準化改造是否正確,沒有信息化手段的支撐你也很難對你的產品互聯網化或者招生互聯網化進行迭代和優化。

當歸因都不能保證正確,數據都不能保證精準的時候,經營是無從談起的。稻盛和夫曾經告誡過管理者不知道數據就像開飛機不看儀表盤。

而從產品競爭力本身來看,消費者既重結果又重體驗,如果沒有一套從管理者到成員到客戶到影響客戶決策的人之間流暢透明的信息化系統,你很難知道你今天的客戶是否真的滿意,很難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因為沒時間所以這學期不續費了。

人誤地一時,但地誤人一年,一年僅有的那幾個招生續費節點過去了,想彌補可能只能等明年了,當然前提是這塊地沒被別人種了。

信息化是實現企業化和互聯網化的基本保障,因為教育場景的複雜性,開發一套信息化系統往往需要大量的學校參與、反覆的迭代升級,最終才能做出一套好用的系統,國內除了少數幾家機構每年投入數億元進行迭代和升級的系統之外,很多機構也嘗試過投入百萬級和千萬級的資金來進行信息化系統的研發,但最終的結果往往不是那麼理想,教育和醫療這兩個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信息化實現起來的難度要遠高於其他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