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是怎樣用盡心機,占據中秋C位的?

中秋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什麼中秋要吃月餅?月餅又是怎樣成為中秋的主角?

每年中秋,小書童各校區的僮老師都會帶著僮寶做月餅,瞭解中秋習俗。雖然老師們在教導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但是對於大人而言,它的意義卻只剩下了放假和吃月餅兩件事。所以每當孩子們問到關於中秋的由來時,大部分家長也就答不上來了。

月餅是怎樣用盡心機,佔據中秋C位的?

所以小僮老師今天就在此給各位家長做做節日普及。那麼作為一個有吃有玩深受全國人民歡迎的傳統節日,中秋到底是怎麼來的?真的如傳說所述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吳剛折桂而來?

中秋起源

事實上,和端午一樣中秋早期也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一個祭祀,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月餅是怎樣用盡心機,佔據中秋C位的?

中秋時節正逢秋糧收穫,古人為答謝神靈護佑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但同時因為八月是整個秋季的中間,而十五為八月最中間一天,故這天也命名為“中秋”。

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氣爽,正是賞月的絕佳時令。古代帝王在祭祀活動完成後,大多會和大臣們一起賞月。但如果只有賞月未免過於單調,所以後來也就衍生出了與中秋相關的其他活動。廣為人知的有猜謎、賞花燈、飲桂花酒、吃月餅、吃螃蟹等等。

月餅是怎樣用盡心機,佔據中秋C位的?

中秋習俗

除上述活動外,在我國的民族大家庭裡,各民族也有自己過中秋的一套習俗。蒙古族的“追月”、藏族的“尋月”、赫哲族“祭月”、德昂族“串月”、阿細族“跳月”、苗族“鬧月”、傣族“拜月”、侗族“行月”、高山族“賞月”等等。不過發展至今,無論是哪族的年輕人,最在意的還是隻有月餅了。

月餅是怎樣用盡心機,佔據中秋C位的?

月餅起源

那麼月餅到底是怎麼來的?它又是怎麼一步步佔據中秋的c位的呢?這裡就不得不提與它相關的幾個歷史事件了。

一、吐蕃獻餅

月餅的起源有很多傳說,真正的起源據說在唐朝。貞觀初年,大將李靖進攻突厥,八月十五凱旋歸來,吐蕃人趁機向唐太宗獻胡餅祝捷。太宗指著天上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從此中秋吃胡餅的習俗便流行起來,胡餅也因此改名叫了月餅。

二、唐僖宗賜餅

除了以上說法,還有另一說法也表示月餅起源於唐朝,不過時間要晚些。《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三,朱元璋起義

另一種廣為人知的說法是,元末時期,因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因傳遞消息困難,軍師劉伯溫就想出了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傳送消息的計策。後起義成功,朱元璋高興的傳下口諭,將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月餅發展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起源傳說,月餅終究是靠著與各類歷史事件掛鉤而走到了今天。當然光有歷史背景是不夠了,能搶得C位還與它與時俱進的種類變化有關。

月餅是怎樣用盡心機,佔據中秋C位的?

早期祭祀用的餅本是無餡的,《西湖遊覽志餘》寫道,“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宛署雜記》則說“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饋,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所以由此可見最早的月餅只是普通麵餅,而一定要追究其原型,大約就是殷、周時期江浙一帶那種變薄心厚的“太師餅”。而含餡的不過是月餅為了發展而已。

月餅是怎樣用盡心機,佔據中秋C位的?

但是光含餡還是不夠的,發展至今它還劃分出了多個流派,熟悉的如果廣式、蘇式、京式、潮式。而四川這邊為了迎合眾人又多了川式,所以,月餅能成功與它貼合人心的進步也是密不可分的。

月餅是怎樣用盡心機,佔據中秋C位的?

不過,隨著近兩年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和普及,大閘蟹、桂花酒等也開始在中秋節的餐桌上佔據一席之地。畢竟無論吃什麼,大家看中的是闔家團聚。

馬上就是中秋節了,小僮老師在此代表小書童全體老師祝各位同行、家長中秋快樂。

月餅是怎樣用盡心機,佔據中秋C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