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爲「鎮國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國博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展廳數量48個。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河南是中華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美譽。所以中原出土的文物也大多都是國之重器,其中不乏鎮國之寶。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商子龍鼎

1、商子龍鼎,相傳20世紀20年代出土於河南輝縣。為商代末期的文物。其造型雄偉,是商代圓鼎中體積最大的,而且鑄造精細。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子龍鼎,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側飾兩週凹弦紋,折沿寬緣,腹部橫向寬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頸部以雲雷紋為地,周飾2類6組浮雕式饕餮紋,足上端飾高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週凸弦紋。

子龍鼎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商代圓鼎,“子龍鼎”與“司母戊大方鼎”並列,一圓一方,堪稱商代青銅器雙璧。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婦好青銅鴞尊

2、婦好青銅鴞尊,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此器造型生動傳神,整體作站立鴞形,兩足與下垂尾部構成三個穩定支撐點,構思奇巧。頭後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是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商乳丁紋青銅方鼎

3、商乳丁紋青銅方鼎,1974年出土於河南鄭州杜嶺鄭州商城,發現於內城東北部有大型宮殿遺址,內、外城之間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區,又稱杜嶺方鼎。

乳丁紋青銅方鼎共兩件。一件通高100釐米,口徑橫長62.5釐米,縱長61釐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雙耳四足,腹上部飾獸面紋,兩側及下部飾乳丁紋,形體質樸莊重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目前已發現的商代前期青銅器中體積最大 。另一件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於河南博物院。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婦好青銅三聯甗

4、婦好青銅三聯甗,於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是目前所見到的惟一的這種複合炊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該甗由並列的三個大圓甑和一長方形承甑器組成。甑為圓形敞口,斂腹,腹兩側有牛首半圓形耳。腹底內凹,有三扇形孔。口沿下以雷紋為地,飾由二夔紋相對組成的紋帶,以扉稜相間隔,夔身上下飾以渦紋。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婦好銅方斝

5、婦好銅方斝,是盛酒器或溫酒器,於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高68.6釐米、口長25.1釐米、口寬24釐米。斝是古代盛酒、溫酒之器,在某些特定的禮儀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婦好青銅偶方彝

6、婦好青銅偶方彝,於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為商後期的青銅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通高:60釐米 ,口長:88.2釐米,口寬:17.5釐米,重量:71千克。彝為盛酒器,流行於商代後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為縱短橫長,有屋頂形蓋,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為圈足。該方彝器型特異,形似兩件方彝的聯體,故名。口、腹、足、蓋截面皆呈長方形,方唇,折肩,鼓腹,腹壁近直,腹兩側有對稱的附耳。平底,長方形高圈足微外張,圈足四面中間各有一缺口。器體四面中部、四隅和圈足的相應部位均有突起的扉稜,長邊兩側各有七個方形槽和七個尖形槽。口下兩面正中各有一個突起的犧首,犧首兩側飾小鳥紋。兩長邊腹中部各飾一個大獸面紋,以扉稜為鼻,圓眼突出,小耳彎角,闊口。口兩側飾龍、鳥各一,兩端又分飾頭向上的卷尾夔紋。短邊兩面附耳上各鑄一浮雕象頭,象頭兩側各有一鴟鴞紋。象頭之下飾一大獸面紋。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商後母辛青銅觥

7、商後母辛青銅觥,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為商後期的盛酒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此器由器蓋與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身內底中部與器蓋內均鑄銘文“後母辛”,“後母辛”是婦好的廟號。整器為扁長體,前窄後寬,為一站立狀四足獸。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犧形銅尊

8、犧形銅尊,於1956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為春秋時期的酒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尊整體呈獸形,立耳長豎,張口,口中有齒,長頸較粗長;體較長,下有四足,相對較短而細;身後有短尾。獸背上連有豆形器,下部內束,似圈足;上部類似豆盤,外飾三角形窮曲紋。獸身通體有紋飾,多為捲雲紋。此尊繼承了西周時期動物形尊以寫實為主形態的傳統,僅在紋飾上有細微的變化,但其尊口很大,為以前所不曾見。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鳥獸紋銅鏡

9、鳥獸紋銅鏡,於1957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直徑:6.7釐米,邊厚:0.35釐米。所處時期:西周末期-春秋初期。

探秘國家博物館,這十件鎮館之寶來自河南,最牛的為“鎮國之寶”

10、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

),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2018年3月,國家博物館正式取消紙質門票,觀眾持身份證即可直接進入國博參觀。2018年9月22日,國家博物館發佈公告,因展覽施工原因,國家博物館自2018年9月25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恢復開放時間另行公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