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飛機的謠言,哪個曾經騙到過你?

儘管從統計上看,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一次飛行事故看起來比汽車事故慘烈得多,影響也更廣泛,所以飛機安全的問題格外引人關注,與此有關的問題也不少,我們還是來聽聽飛行員是怎麼說的吧。

關於飛機的謠言,哪個曾經騙到過你?

問題:飛機越大越安全嗎?

這個說法常常影響人們買機票時的決定,總想著選個大飛機安全。而實際上,飛機大小所影響的主要是舒適性,而非安全性。

通常情況下,飛行過程大體可以分為:起飛、初始爬升(離場程序)、爬升、巡航、下降、進近(進場程序)、最終進近、著陸這8 個階段,通常容易出現特別情況的關鍵階段是起飛和著陸階段。

關於飛機的謠言,哪個曾經騙到過你?

而對於不同的機型而言,其中7 個階段的操作程序和其相對的外界環境都是沒有差別的,唯一的不同便是巡航時的高度,通常大型機的巡航高度在10 000m 以上,而小型機的高度在9 000m 左右。在中緯度地區(大多數航線覆蓋的區域),對流層在10 000~12 000m 以下,也就是說小型機的巡航是在對流層中,而大型機的巡航則在平流層之中。

平流層中的大氣相對於對流層穩定得多,所以大型機巡航時乘客們會發現很少有顛簸,而小型機中的乘客會時常遇到顛簸,但是這些顛簸都是在飛機承受範圍內的,不然飛行員會根據雷達以及塔臺提醒,果斷地選擇其他航路航行。

問題:飛機上只有一副降落傘,是給機長用的!

這個說法頗為陰險,機長職責的首要要求就是保障航班的安全,不可能裝備讓機長獨自逃生的設備。

舉例看看空中客車(AIRBUS)330-200 機型的應急設備吧: 氧氣面罩、釋放工具、便攜式氧氣瓶、海倫滅火瓶、防煙面罩、發報機、演示包、救生衣、手電筒、擴音器、藥箱、醫療藥箱、救生衣包、應急斧、加長安全帶、石棉手套、救生包、加長安全包。除此之外,在駕駛員頭頂兩側分別配有逃生繩, 用於從駕駛艙撤離使用(迫降以後),完全不見降落傘的影子。 此外,在民航飛行員在所有的訓練中,都沒有過跳傘訓練。

關於飛機的謠言,哪個曾經騙到過你?

也許一些軍轉民的飛行員會跳傘,但是《民用航空運輸機長職責》的第十一條明確規定了:機長在民用航空器遇險時,有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並指揮機組人員和航空器上其他人員採取應急措施,在必須撤離遇險民用航空器的緊急情況下,首先組織旅客安全離開民用航空器,未經機長允許或旅客未完全撤離航空器的情況下,機組成員不得擅自離開民用航空器,機長應該是最後離開航空器。所以不要以小人之心看待機長了。

問題:飛機失事時會要求抱頭姿勢,其實不是為了增大生存率,而是為了死的時候有個全屍好辨認?

這套動作的學名叫做“防衝擊姿勢”(具體圖解一般都在前排座椅靠背裡的安全須知中),這樣做是因為受到衝擊時,人體會迅速前傾從而撞上物體,採取了防衝擊姿勢後,能有效縮短四肢以及頭部動作距離,從而減少四肢和頭部受到的傷害。

1991 年,北歐航空公司一架麥道-81 客機墜毀,當時機上共有乘客和機組人員129 人。飛機起飛不久升到990m 的高空時,引擎突然停止轉動,駕駛員試圖在一片田地上緊急降落。儘管飛機墜毀,有些乘客受傷嚴重,但無一人喪生,這與乘客按照指示採取了防衝擊姿勢有很大的關係。

關於飛機的謠言,哪個曾經騙到過你?

至於為了死後有個全屍說法的荒誕之處在於,即使是採用了防衝擊姿勢,面對致命的衝擊也不可能保證身體各部位的完整,實際情況也確實是如此。很少有空難結果是有乘客遺體仍然完好保持在其座椅上的,除非是客艙釋壓過久,有乘客在迫降前缺氧死亡,或者其他自身突發病症提前死亡,且飛機失事後已故乘客所在部位沒有受到太大沖擊,造成乘客遺體仍然被綁在安全帶上。

問題:飛機失事時會讓大家寫遺囑?

航空管理部門沒有對航空公司做這樣的要求,也從來沒有這樣的慣例。至於在個別的航空公司是否會存在,從原則上來說是沒有可能的(據瞭解,海南航空集團、新加坡航空、大韓航空都沒有相關條例),原因如下:

關於飛機的謠言,哪個曾經騙到過你?

首先,作為飛行員,首要任務就是保證航班的安全,這裡包括飛機的安全以及乘客和機組的安全,不管發生什麼特殊情況,都要想盡一切辦法讓飛機儘量平穩著陸(包括迫降)。所以說不存在已經判定飛機肯定要墜毀,乘客必然死亡的情況,也就不可能做出寫遺囑的決定。至於一些乘客的自身原因,有可能會主動要求寫遺囑,但這是乘客的個人行為,與航空公司的原則無關。

其次,如果根據情境來分析一下,因乘客的要求而寫遺囑的可能性也不大。假如飛機進入特情,機長會要求飛機上所有乘客都在自己座位上坐好,乘務人員檢查之後,也會同樣按要求坐在相應的位置上。這時候即使你要求乘務員給你提供筆和紙,那麼按照規定,乘務員是不可以離開他的座位的,所以無法提供。至於一些影視作品中,乘務員給乘客發放紙和筆來寫遺囑的情景,恐怕只有在飛機完全被恐怖分子劫持並掌控,且恐怖分子還有些人道主義精神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吧。

Ps :防衝擊姿勢還是很有用的,下次坐飛機一定要好好學學,別隻記得看空姐了。

關於飛機的謠言,哪個曾經騙到過你?

(摘自《過日子要有技術含量》,作者:植物Dant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