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敬老,願你被時光溫柔以待

重陽敬老,願你被時光溫柔以待

重陽節,是中華傳統節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源於九是數字中最大數,“九九”諧音“久久”,寓意長長久久、天長地久,因而被賦予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含義。

我國自1989年起把每年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好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古語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在贍養孝敬自己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老人。今天,我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昇華,把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使尊老愛老的意願更加社會化,更加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但是,近年來圍繞老人的負面新聞時有發生。一方面,有的子女不孝敬老人,有的人在公共場所不善待老人;另一方面,有的老人跌倒後扶起被訛,公交車不讓座惡語相向等,讓尊老敬老問題成為熱點話題。

老人是家中寶,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老人們曾經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里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貢獻了自己的才智,理當受到人們的尊敬、社會的關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讓老人安享晚年,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美好生活嚮往也是解決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應有之義。

尊老敬老,應著力建設尊老敬老的良好家風。“百善孝為先”,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家庭都應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尊老敬老首先應融入家風建設,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在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中傳承尊老敬老觀念,讓未成年人從小就養成尊敬老人、愛護老人好品德,把優秀傳統文化植根心中。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老人的訴求越發多樣化,對敬老愛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滿足於老人物質層面的需求,也要滿足他們精神層面的追求,在情感上多關懷多陪伴,不讓老人孤獨寂寞,讓老人老有所樂。

尊老敬老,應努力營造寬容包容的社會氛圍。對待困難群體的態度、對待老人的態度,反映著社會的文明程度。尊老敬老關乎人人、重在日常。老人作為相對困難群體,需要從家庭到社會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多一些包容和尊敬。

換位思考,無論什麼人,都會慢慢變老,工作和生活中都應設身處地為老人著想,對老人多些理解、少些苛責,多些正能量、少些負能量,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孝敬自家老人、尊重其他老人。老人辦事慢時,不抱怨;老人行動不便時,主動扶助;老人遇到困難時,自覺伸出援助之手……

真正將尊老敬老內化於心、外化於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家庭和公共場所中,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尊老敬老,應加快完善並落實好法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

因此,針對老人社會養老難、醫療看病難等突出問題,

一方面加快修改完善養老法規另一方面落實好現有養老法規,以剛性法規積極推進社會養老事業發展,保障老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在發揮政府職能部門職責的同時,充分調動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志願服務老人的積極性,尊老孝老、敬老愛老,讓老人生活更安心、更舒心。

(原文摘自:《安徽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