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咱肥東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報》「大地」副刊~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太驕傲了!

日前

咱肥東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報》

“大地”副刊啦~

快看,就在這兒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店埠河與橋

張道德

小城店埠,地處江淮分水嶺,是家鄉的縣城所在地。這座小城有條大河,名曰店埠河,寬約百米,綿延數十公里,自北向南穿城而過,緩緩匯入南淝河,最終流向巢湖,奔向長江。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店埠河曾經狹小彎曲、河道淺窄。每至夏季汛期,河水氾濫,兩岸百姓飽受水患。及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縣委、縣政府從蓄水灌溉角度出發,開始引巢濟河,組織全縣民工大會戰,把河床拓寬挖深並取直。後來又經多年的整治修復,如今已是河渠寬闊、步道平整,綠樹掩岸、高橋飛架,加之兩岸環河公園相伴而行,店埠河猶如一條修長的玉鏈鑲嵌在城市的中心地帶。多少年來,這條大河生生不息,默默哺育著兩岸生靈百姓,孕育著自己的城市文明。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河與橋是伴生的,有大河一般就有大橋溝通兩岸、聯繫八方。只不過,三十多年前經濟發展落後,小城只有幾萬人口,道路交通壓力不大,聯繫縣城與省會城市的公路僅有一條,因而跨河的橋也只有一座。如今,僅在店埠河的縣城境內,就有五座跨河大橋,依次擺開,一座座偉岸高聳,氣勢如虹。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黃永東攝

只要天不下雨,幾乎每一個清晨,我都會早早爬起來,穿過小區,一路小跑,奔向大河邊,連續跨越這五座橋樑,收穫滿頭汗水而歸。

振東大道橋位於大河的最北端,是一座年輕的橋,建成使用時間不超過十年,三跨孔徑一氣呵成,橋的跨度一百多米,雙向八車道。橋身欄杆全是鋼筋水泥製成,但上中下三層都有不同形狀的水泥支架雕飾,有的似紡錘,有的如啞鈴,還有的則是葫蘆狀,共同構成了多彩多姿的百米欄杆,遠觀似雕欄玉砌,靜若處子。該橋連通的道路是溝通縣城與省會城市、負載量最大的線路,整日裡車水馬龍、絡繹不絕。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順振東大道橋邊的石階而下,沿著寬闊平坦的大河步道,伴著身邊汩汩流淌的水流,小步慢跑一路向南,很快到達唐楊橋下。此橋初建於1930年,彼時僅為木質小橋,無欄杆守護,通行能力弱。1986年改建成僅幾米寬的石孔橋,2006年擴建為鋼筋水泥橋,也是三跨孔徑。與振東大道橋相比,橋面寬度窄一些,僅雙向四車道,但兩側步道很寬,約有四五米的樣子。由於步道具有足夠的寬度,加之高出主道約三十公分,所以成了晚間小商販的擺攤之地,形成晚間的流動商業小街。

從唐楊橋到通濟橋距離最短,不過兩三百米,但這裡的河道最為古老,這座通濟橋也最為久遠,可以說是橫跨這條大河所有橋樑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橋了。據史志載,此橋初建於清嘉慶年間,又經多次重修,並取名“通濟”,初建時曾在橋旁石柱刻聯:“通七堡遊行,逸客尋春,任得渡頭飲馬;濟萬人往來,曲橋跨水,豔稱村尾垂虹。”歷史風雲激盪一百多年,通濟橋是大河兩岸來往通行的唯一跨河橋樑,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後,商貿迅速興起,人口流動加速,來往車輛頻繁,小橋不堪重負,九十年代加固並擴增了兩條車道。但僅十年不到的時間,又變得不能滿足交通的新需求,便重新加固並再次擴增了兩條車道,現在已是三孔跨徑,雙向六車道。大橋欄杆採用不鏽鋼護欄,橫杆為銀白色鋼管,支架漆成綠色表面,顯得澄明瓦亮,銀光閃閃。常有行人駐足橋邊,憑欄臨風,顧盼大河兩岸高樓林立。

繼續沿步道南行約一公里多,就可以看到包公橋了(也稱南環路橋)。此橋初建於1997年,當時也是兩墩三孔,橋面僅是雙向四車道,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於2012年初改擴建,建成後為雙向八車道,是縣內第一座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拉索式吊橋,成為合肥東向出城口道路上的一座重要橋樑,遠看猶如彩虹飛架,雄風偉岸。這樣一座現代氣息濃郁的大橋,擎起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似乎親眼見證了這座小城短短二三十年間的快速崛起。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包公橋向南約兩公里又是一條最新修通的市政道路——龍城路,跨河而建的橋就叫龍城路大橋。這是大河所有橋樑中最年輕的一座,於2015年才正式建成通行。這是一座全新的鋼筋水泥大橋,橋寬八車道,且主輔道分行。此橋最具特色的是兩邊護欄上的路燈和花壇,三十盞路燈猶如俊美挺拔的戰士守護在橋墩之上,三十座圓形花壇憨態可掬,彷彿祈盼著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一路平安順達。

每當夜幕降臨,橋上華燈齊放,倒映在河裡的光帶猶如一道道彩虹橫臥水波,微風吹來,那光帶隨著水流時而拉長、時而搖曳,與橋上的燈光相互映襯著,疊加出一道道神奇的光影來,大河與橋在這迷離的燈光中實現了完美的擁抱。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葛慶國攝

大河繼續向南延伸,這條奔流不息的大河,還在進一步疏浚和整治中,兩岸生態得到了有效保護,宜居環境也在不斷改善中。小城更是逐步壯大,三十多年來,這座小城人口已由最初的幾萬成長到四十餘萬的規模,成為省城主城區的一個板塊。而且在發展的大趨勢下,其“塊頭”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展,但坐擁大河“逐水而居”的生態格局不會改變。也許將來的大河上還會有第六座、第七座乃至更多的橋。他們沒有趙州橋的古樸蒼老,沒有長江大橋的矯健雄偉,但這裡的每一座橋都在見證著小城歷史的發展,刻錄著時代的變遷。多架一座橋,就多一些此岸和彼岸的握手,多一些心靈的溝通,多一些生活的變奏和暢想。不信,你瞧這大河兩岸,蔥鬱的公園裡繁花似錦、馥郁芳香,繁華的街區里人潮湧動、活力盎然。

小城店埠,在大河的滋潤下,沿著座座致富的大橋,向著新的夢想正一路前行。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張道德,男,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人。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基層公務員。工作之餘愛好不多,以讀書為最,輔之以文字記錄心路歷程,時間一久寫文漸成習慣,偶有散文、隨筆見諸報端雜誌,已出版散文、隨筆集《我心我訴》《草木本心》。

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厉害了!咱肥东作家散文登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好消息!

每週為“幸福肥東”文章點贊30次以上的粉絲,有機會免費領取50元的新華書店購書劵。

每週一上午8:00—12:00統一到肥東縣政府(原老一中)2號樓2樓“幸福肥東”辦公室領取,每次贈送30張購書劵,憑手機現場領取,先到先得,領完為止。

看完別急著走哦~

記得戳下面的大拇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