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水泊梁山

游水泊梁山

游水泊梁山

6月12日下午,我們離開曲阜尼山便向濟寧市梁山縣前進。此行主要是要遊覽天下聞名的“水泊梁山”。從尼山到梁山120多公里,沒有想到這批草莽英雄與“至聖先師”捱得那麼近。下午5點多鐘我們就到達了梁山,入住梁山賓館。

聽說梁山景區早上六點就開門了。第二天我們就六點半起床用早餐,然後就去登梁山。進入梁山景區的入口處建有一座花崗岩牌坊,匾額為舒同體“水泊梁山”四

游水泊梁山

個大字。過了牌坊,向梁山去的路上,我們一直注意著道路兩邊有沒有水面。想象中的水泊梁山一定是山水相連,水圍山繞的水鄉地形。《水滸傳》第十一回寫到林沖被逼上梁山時,柴進跟林沖介紹梁山:“是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方圓八百里,中間是宛子城,蓼兒窪。”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分明是一片水鄉澤國啊!但是,我們的車已經開到梁山腳下了,還沒有看到水面!這時,突然想起近年在網上有過“水泊梁山倒底在哪裡?”的爭論。這裡會不會又是個人造景點呢?但轉念一想,既然到了梁山腳下,便沒有不上山一遊的道理。

梁山入口處廣場上立有上一尊《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全身石雕像。施耐庵雙手

游水泊梁山

抱胸,神定氣閒。手中握一書卷,雙目炯炯,凝視遠方。梁山人倒真有點喝水不忘掘井人的意思,把這尊雕像立在廣場中央。

入口處是一座寨門,門楣上掛有“宋江寨”三字匾額,柱聯是“撞破天羅歸水

游水泊梁山

滸;掀開地網上梁山”。很有一些英雄好漢的氣概。進入寨門是一條用糙面花崗岩石塊鋪出來的登山道,顯得豪放粗曠。前行約二百來米,前面豁然開朗,是一大片

游水泊梁山

花崗岩開鑿過後留下的大廣場,正面是開山留下的殘崖,經過整修以後,形成了陡峭的山崖,崖壁上有大量摩崖石刻。其中有全國書協副主席滕州人王學仲題寫的“滿川水泊梁山青,落草投荒聚義廳。劍影刀光呼嘯處,英雄自古藐朝廷。”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廢書而長嘆,燕青是可兒。名雖蒙浪子,不犯李師師。”還有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水泊梁山”四個大字。廣場朝東一側立有一組魯智深與林沖

游水泊梁山

的花崗岩雕塑。雕塑旁邊就是一百零八級臺階的“好漢坡”。在臺階的中間平臺上

游水泊梁山

立有一座“林沖風雪草料場”的浮雕影壁。“好漢坡”走到盡頭,便是“斷金亭”。此名取自《易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之意。當年林沖雪夜上梁山時,朱貴撐一葉小舟穿過金沙灘,看岸上是合抱的大樹,半山裡一座斷金亭子。想來便

游水泊梁山

是此亭。“斷金亭”三字為當代著名書畫家範曾題寫。

過了斷金亭,山上的道路分為左右兩條,一條是沿著山脊西側懸崖修的步行道,一條是從山脊東側林中穿過的“馬道”。我們選擇步行道,一邊登山,一邊還可以

游水泊梁山

欣賞梁山景色。我們在梁山下面看時,覺得梁山上綠化不多,到了山上向遠處看去,卻是樹木茂盛,鬱鬱蔥蔥。

游水泊梁山

大約走了二、三百米,樹林中出現一組木結構建築,主建築高三層,上面可以遠眺四周,所以叫“號令臺”。據說,這是當年宋江向梁山好漢發號施令的高臺,當官兵來攻山寨時,梁山好漢便看號令臺上的旗幟,旗怎麼指,他們就怎麼進攻或防

游水泊梁山

守。

從號令臺上下來,翻下一個山脊就是“黑風口”。因為這裡山凹風急,便稱“黑風口”,黑風口三個字由杭州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黑風口旁邊建有一座

游水泊梁山

“黑風亭”。傳說該亭為當年李逵等頭領吃酒慶功,瞭望敵情的地方。黑風亭三字由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先生題寫。黑風亭旁邊立有一尊李逵塑像。只見李逵手提板斧,齜牙咧嘴,樣子有點嚇人。我們經過黑風亭時,亭中正坐著一位藝人

游水泊梁山

手扶琴,一手打著竹板,為遊客點唱山東琴書。據說,山東琴書已被列入非物質文

游水泊梁山

化遺產名錄。

走過黑風口,見山坡上有一段青石片壘築的石牆,標誌牌上寫是宋江大寨的圍牆。據說,寨牆為當年農民起義軍所築,原高達丈餘,闊七尺,易守難攻。幾經戰

游水泊梁山

亂,現已坍塌成殘垣斷壁。在城垣裡面一塊平地上立有一尊小李廣花榮的石雕像。年輕英俊的花榮正騎在馬上作挽弓搭箭狀。

游水泊梁山

過了宋江寨牆,便又是一段上行坡,慢慢的再攀上百多米便能看到高高的花崗岩臺階,原來是梁山制高點“忠義堂”到了。“忠義堂”門前高高的旗杆上飄揚著一面“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忠義堂左右兩側各立有一面大旗,上面分別寫著“呼保

游水泊梁山

義宋江”和“玉麒麟盧俊義”的名字,好一派梁山綠林氣勢。

走進“忠義堂”大門,裡面是一個不小的內院,院中有一條長廊,長廊盡頭是“忠義堂”大廳。大廳內陳列了108張座椅和條旗,條旗分紅、黃、蘭三種顏色。

游水泊梁山

堂上正中是宋江和盧俊義、吳用的坐位,堂下則按當年梁山英雄排定的坐次擺桌立旗,氣氛非常熱烈。看到這種場景,阿旺趕緊把七旬翁推到上座,我與阿旺分坐兩側,請阿旺嫂照相,留下了我們在忠義堂上義結同心的一瞬。

忠義堂後面還有兩個景點。一個叫“石碣亭”,一個是“靖忠廟”。《水滸》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坐次”,說的就是宋江等“一打東

游水泊梁山

平,二打東昌,回到山寨,計點大小頭領共有一百零八位。”於是宋江提議在忠義堂上做醮祭天,感謝上蒼。祭天時,突然從天上降下一個火球,落入忠義堂前土中,宋江命人挖出,是一塊石碣,上刻蝌蚪文。請一道士辨認,大字為“替天行道”“忠義雙全”,小字則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漢姓名和相對應的星宿。於是,宋江便在忠義堂後山頂築亭供奉石碣。我們看到亭中供奉的一塊石頭,顯然是現代人雕刻的普通石頭了。石碣亭旁邊還有一口“宋江井”,傳說為梁山好漢飲水之源。現在則是一處景點擺設罷了。

走過宋江井,旁邊一幢建築叫“靖忠廟”。建有門廳二間,正房三間,庭院內立

游水泊梁山

有一杆大旗“忠義雙全”。正殿匾額為“靖忠之廟”,門聯是“千古為神皆為食;

游水泊梁山

萬年青史播英雄”。殿內供奉宋江、盧俊義、吳用塑像。兩廡偏房內陳列有梁山好漢塑像。雕塑藝術倒也不錯,各有姿勢,栩栩如生。

游水泊梁山

遊覽到“靖忠廟”,梁山好漢都已立地成“佛”了,我們便也可下山了。下山途中,在一小販處休息,我們將上山時的疑問詢問攤主。攤主說,梁山無水的主要原因是黃河改道。回來後查閱相關資料,證明老漢所說恰有其事。《金史·食貨志》載:大定二十一年,黃河南徙,奪淮入海,北流枯竭,“梁山泊水退,地甚廣,已嘗遣使安置屯田”。元代,黃河數次氾濫,梁山泊水勢一度大盛。然至明永樂年間,因“築截村壩,遏汶南流”,梁山泊北流再次斷絕。尤其是明景泰年間,採取疏、塞、浚並舉治理黃河,“河水北出濟漕,而阿、鄄、曹、鄆間田出沮洳者,百數十萬頃”。梁山周圍一望無際的蓼兒窪逐漸乾涸成陸,退為良田。明末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予行山東鉅野、壽張諸邑,右時瀦水之地,無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為川浸矣。”

到了梁山才知道,滄海桑田原只在數百年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