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十五爲什麼叫中秋節?背後有哪些鮮爲人知的歷史故事?

寒梅昭雪


農曆八月十五為什麼叫中秋節?

大家知道一年分四季,每季是三個月,分別為孟月,仲月和季月,而八十五正好是仲月,又是秋天,所以叫仲秋。後來人們又稱之為中秋。

從古代人們就有賞月的習俗,秋高氣爽,天氣晴朗,月亮顯的各外大而圓,人們常說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能看到吳剛砍伐桂花樹,也能看到嫦娥懷抱玉兔。賞月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自從嫦娥和后羿分手後,飛向月宮,一個人正日孤伶伶的。吳剛被罰到月宮看守廣寒宮時,給他的承諾是,只要他砍倒桂花,就讓他回家,和家人團聚。誰知吳剛、剛把斧子撥出,桂花樹又完好無損。他想到愚公精神,所以一直在砍。但有於寂寞,嫦娥有時出來也和他搭話,聊上幾句,就像情人一般。後來人們有的借賞月之名,偷偷出來約會情人,所以今天又叫中秋佳節。

八月十五賞月,不能幹賞!並且還有情人,那就帶點月餅,吃點月餅吧。

提起八月十五吃月餅,故事發生元明之間,大家都知道,南宋時期蒙古人就

曾侵犯中原,在元明這個時期就是蒙古人統治中原,為了不讓老百姓造反,看管很嚴,每村只有一把菜刀,菜刀掛在水中井,派一蒙古噠人,專人看管,誰家挑水,誰家切菜,用完刀馬上送還,否則遍會捱打,農民為了不受期壓,就商量個辦法,除掉看管人,以八月十五出來賞月為名,傳遞餅,餅中夾有信紙,今夜動手。蒙古人名中,這噠,那噠太多,就像日本這郎,那郎一樣。後來朱元璋稱帝后為記念這個節日,就改為吃月餅了。

俗稱八月十五吃月餅,家家戶戶殺噠子。

只是過去的分掙。





評良心而言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


中秋節最初由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在北宋時,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


而說到中秋,就不得不提與之密切相關的乾隆帝了。



清朝時,中秋節在各節令中佔有突出地位,節日前後安排了豐富的節目和活動。乾隆酷愛過中秋,自即位第六年至乾隆六十年,他有48箇中秋節是在避暑山莊度過的。



中秋三天樂


乾隆是中秋節放假三天的鼻祖,皇帝的生日被稱為萬壽節。乾隆的生日是八月十三,與中秋節只隔一天。他下旨:王公貴族,萬壽節至中秋節連放三天假。



作詩狂魔——乾隆


乾隆作為一位文藝青年,一生作詩43630首,擁有“上一次廁所,寫4首詩”的神速。

這些詩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但大多以雞毛蒜皮為主。



中秋御用月餅——自來紅


自來紅又稱紅月餅,白糖、冰糖渣、果仁為餡,金黃色的外皮上有一個紅色的圓圈。祭月結束後,皇帝會賞宮內眾人,伴駕的嬪妃和阿哥等人自來紅月餅一盤。


中秋祭月供品——10斤重大月餅


皇家祭月供品有大小月餅、茶酒、瓜果鮮蔬等共28種,其中大月餅重達10斤。祭月結束後,10斤重的大月餅被精心包裝,貯存至當年除夕夜,皇家全家分著吃。


中秋小節目——為母獻詩


中秋才藝大比拼——君臣吟詩


一到中秋,乾隆更是詩興大發,在避暑山莊度過的48箇中秋裡,共作中秋賞月詩100餘首,他一個人吟詩不過癮,還會拉著群臣一起參與。



中秋才藝大比拼——現場徵文



中秋壓軸節目——木蘭圍獵

乾隆一家子在行宮開開心心過完中秋節後,第二日便浩浩蕩蕩出發至木蘭圍場,開啟中秋歡樂行的第二站。


---—————————————完————————————————---

---————————真的完了——————————---


八零印記


八月十五作為節日,起源於唐朝。唐玄宗時期,宰相張悅為了拍皇帝的馬屁,將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後來又改為天長節。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於靈武繼位,又將皇帝的生日九月初三定為地平節。兩個皇帝的生日捱得太近,讓準備慶典的官員忙到不迭。因此,將兩節併為一節來慶祝,即定八月十五為天長節。

唐朝滅亡後,這個節日因為被全民慶祝了一百多年,已經形成了既定的節日。到了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宋朝建立。趙匡胤認為這是唐朝皇帝的生日慶典,怎麼還能叫天長節呢?於是,改名為中秋節。



中國人過節從來都要賦予節日以文化的價值。因此,中秋節怎麼來過呢?於是,大家就把上古時期嫦娥奔月的故事放到了中秋節上,這一天宜賞月,觀月畫,祭月神。



到了丙辰中秋,大文豪蘇東坡酒後作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懷念他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勾起了人們的思念之情,於是,中秋節就又被賦予了團圓的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