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髮,不僅僅是腎虛

脫髮,不僅僅是腎虛

一到秋天,頭髮總是大把大把地掉,髮際線漸漸後移,頭髮日漸乾枯稀少,輕輕一梳一根根寶貴的髮絲從指間滑落。最心疼洗頭的時候,看著手中一簇簇頭髮,瞬間就產生一種快要禿頂的錯覺。這樣的掉髮正常嗎?有沒有辦法抑制或緩解?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肺與皮膚毛髮的關係密切,輸送精津於皮毛,對其發揮溫養、潤澤的作用。肺主氣,肺健則行氣血,使毛髮潤澤。肺氣不足時,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充足地供給皮膚毛髮,則毛髮就會顯得乾燥無澤或灰黃枯焦,甚至脫落。肺好溼潤,秋冬季降雨少,空氣乾燥,燥邪最易傷津犯肺,導致肺燥。因此秋冬季節養護好肺,對防治毛髮枯燥、掉髮脫髮有重要作用。

1、情志調理

在古代,犯人要到秋天才問斬。因為秋天的時候,萬物會產生肅殺之氣,人也會產生這種殺氣。所以,古代的戰爭都會在秋天發動,因為在這個時候,士兵的殺氣是很容易被激發出來的。正因此,歷史上產生了許多悲秋的詩篇,像是杜甫的《登高》:“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現今社會很多人都有這個狀況,為什麼會這樣呢?大家夏天都呆在空調房裡,該收斂的沒有收斂,該散發得氣沒有散發出去,沒有順應自然之道,氣沒有收好!結果,一到秋天,自然而然,人很容易覺得傷心,尤其是男性,很容易悲憤激昂。如果能夠很好地收養神氣,“使秋氣平”,讓這種蕭殺之氣能夠平和地過去,悲秋的情緒也就不會產生了。此時須及時調整心態,振奮精神,培養樂觀的情緒,可有效避免脫髮、蕁麻疹、牛皮癬等情況的發生。

2、起居養生

立秋之後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遵循“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睡眠養生之道。早睡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建議每晚9點-11點休息,爭取在子時(11點-1點)入睡。因為此時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那麼早起是幾點起?冬天的極晝變化,夜長日短,早上6:30太陽才緩緩升起,而在夏天時間,5:30太陽就會緩緩升起,所以,秋天的起床最佳時間是5:30-6:30之間。而醒後建議不要立即起床,可以在床上休息半個小時,這個半個小時可以做一下身體的周身運動,伸展腿腳,更有利於身心健康,起床後也會更精神。

3、頭皮穴位按摩

眾所周知,經常按摩頭皮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生髮。不管是中醫、西醫,還是網絡上的護髮達人、美妝達人,都認可按摩頭皮的好處。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按摩頭皮最有效? 關鍵是穴位!有些人按摩頭皮就是心血來潮時抓一抓、撓一撓,沒有章法,也很難堅持下去。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個穴位

脫髮,不僅僅是腎虛
脫髮,不僅僅是腎虛
脫髮,不僅僅是腎虛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可預防各種原因所致的脫髮,並有提神醒腦的效果。兩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腹併攏,垂直向下按壓,若痛感較強,僅用一隻手的中指指腹點按即可。注意要事先剪淨指甲,以防破皮。

角孫穴:按摩耳朵後面與耳尖齊平凹陷處的角孫穴,有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可以用大拇指指腹輕輕點壓,兩側穴位要同時按壓時,注意不宜大力按壓。

翳風穴:用大拇指腹按住頭部與耳垂齊平凹陷處的翳風穴,除了能促進頭部血流,還可防治腦袋發沉、頭痛、眩暈等問題。注意按壓不宜太大力。

4、飲食調養

秋季雨水逐漸少,空氣溼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侯特徵,秋季又是肺金當令之時,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傷,引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皮膚乾燥,毛髮脫落。

4.1潤燥首選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立秋後空氣乾燥,人容易煩躁不安。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比如:梨、甘蔗、銀耳、菊花、鴨肉、兔肉等,其中蓮藕為首選。蓮藕開胃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澱粉,有明顯益血益氣的功效,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4.2養陰首選蜂蜜

進入秋季,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養陰的食物也有很多,比如泥鰍、芝麻、核桃、糯米、牛奶、花生、鮮山藥、白果、梨、紅棗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中醫認為,蜂蜜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養脾氣、悅顏色的功效,因此擁有“百花之精”的美名。蜂蜜是一種非常好的能量補充品,對於緩解疲勞效果顯著。蜂蜜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也可以與鮮榨的果汁混合。將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蓋蒸熟,能補肺陰不足。

4.3補肺首選杏仁

蘿蔔杏仁乾薑梨,治咳有效不求醫。按中醫的理論,時髒對應,秋季屬肺。立秋後是養肺、補肺或治療肺部疾患的最好時節。補肺的有銀耳、百合、豬肺、柿餅、枇杷、荸薺等。而其中當季最好的,非杏仁莫屬。杏仁最好與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溫熱時喝;和豬肺燉湯,也有滋養緩和之效。

如果脫髮量多、病程較久可請當地中醫師辯證,口服湯藥結合耳穴貼壓、穴位拔罐等方法進行綜合調理。

夏懿大夫門診時間:週四上午(總院)

週六下午(石門路分部)

脫髮,不僅僅是腎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