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爲什麼深刻改變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對於這些變化,我們需要探究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同時,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確處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自立更生和合作共贏、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等幾大關係。

認識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性變化的兩個角度

改革開放為什麼深刻改變中國

1、從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來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老百姓的切身感受莫過於擺脫捱餓,跨越溫飽,實現小康了。“民以食為天。”千百年來,捱餓、無法解決的溫飽問題,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纏繞在中華民族的身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個問題終於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得到解決,2000年我們實現了總體小康,到2020年就要實現全面小康,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大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捱打’‘捱餓’‘捱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鬥,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2、從中國老百姓家庭消費水平的升級提檔來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老百姓家庭的消費水平是百元級的,即“三轉一響一咔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和照相機)。到了八十年代,家庭消費水平升級為千元級的,即“三機一箱”(電視機、手機、錄放機和電冰箱)。到了九十年代,家庭消費水平是萬元級的,即“二電一調”(電腦、電話和空調)。進入21世紀,中國老百姓家庭的消費水平己經是百萬元級的了,即以汽車、住房和旅遊這三大標誌為代表的消費水平。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史性變化

改革開放為什麼深刻改變中國

1、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簡稱四個“大”),已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全面小康,提前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發展議程”對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人口的要求。

2、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既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摸著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成功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闢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

3、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40年來,中國共產黨勇於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革除各方面體制弊端,充分顯示了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空前高漲,充分顯示了13億多人民作為國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40年來中國改革充分顯示出來的強大力量,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4、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

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我們還可以從中國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新型國際關係、推進綠色發展和消除貧困等方面清楚地看出,中國對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的貢獻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開放是40年來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為什麼深刻改變中國

鄧小平在談到我們為什麼會在1978年提出改革時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後,多年來沒有制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這指出了我國改革的直接動因是擺脫貧窮,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鄧小平曾經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個意義上多次講到,“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他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正因為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所以改革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深化改革所作的重要講話中,也明確指出了改革開放是近40年來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十年內亂後的中國,經濟瀕於崩潰,人民溫飽都成問題。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他還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新時代新起點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重大關係

改革開放為什麼深刻改變中國

1、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更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堅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才能自覺糾正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措施。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即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改革其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鉅程度不亞於40年前。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只能坐失良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2、立足國情、自立更生和對外開放、合作共贏的關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仍然強調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立足於這樣的國情,我們仍然必須堅持新中國成立以來自力更生的方針。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所以,我們要把立足國情、自立更生和對外開放、合作共贏很好地結合起來。

3、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係

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我們黨總是旗幟鮮明地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常言道:“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本根”。因此,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斷前進的改革,決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更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

4、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關係

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也就是摸索規律,在新時代新起點上的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中,我們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辦事,並從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中再總結出新的規律。當然,全面深化改革是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既涉及生產力又涉及生產關係,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築。因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需要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因此,要把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很好地結合起來。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10月上(原文有刪減)

作者:嚴書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

視覺|範璽豔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