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由極限粒子「搭積木」疊加而成

統一信息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宇宙是一個完全的實體性存在,它是由一個個極限粒子像“搭積木”一樣零距離疊加而成的,根本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真空”,也不存在只有電磁波、場、能量等非物質存在而無實體物質的所謂空間,極限粒子所到之處就是宇宙邊緣,宇宙邊緣之外為完全的虛無。這就是作為統一信息論之三論之一的極限粒子論,也是宇宙穩恆膨脹理論的基本出發點。這種觀點實質上就是宇宙完全實體論,這在世界認知史上尚屬首次,是由王江火先生於2012年在《統一信息論》系統提出的。因考慮到至今仍然有許多人對此不能夠理解,故在此重新集中闡述一下(參閱《統一信息論》、《先鋒小鎮•新文明烏托邦》等)。

宇宙由極限粒子“搭積木”疊加而成

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這兒還要首先介紹統一信息論所表述的宇宙最基本的普遍規律——雙子定律。“宇宙只有極限粒子和能量子兩種客觀存在,它們造就了宇宙的萬千世界。極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質單元體,可分為正反極限粒子。同性極限粒子之間集合同性能量子形成同性極限粒子及相應空間,造成空間膨脹,引起周圍物質進行擴散運動;異性極限粒子之間分解極限粒子形成能量子後消融相應空間,造成空間凹陷,引起周圍物質進行收縮運動。極限粒子集合和分解極限粒子的性能與自身質量成正比,而與相互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統一信息論認為,宇宙的全部客觀存在由物質和能量構成(能量屬於零維度的非物質客觀存在,它承載於物質之上並與物質相互轉化,但不參與宇宙形態構成)。其中的物質存在可區分為物質體和物質區2種,此外不存在包括“真空”、“場”在內的其他任何形式的所謂客觀存在。

一 物質區(宇宙空間)由同性極限粒子疊加而成

宇宙空間由一個個極限粒子疊加而成的物質區及物質體統一構成。其中,物質區就是由同性極限粒子構成的具有宏觀尺度的物質聚集區,即同性極限粒子聚集區。傳統意義上所說的具有空域意義的空間,其實質就是物質區,物質區是空間的代名詞,但由於傳統的空間觀僅僅被賦予了一種幾何觀念而缺乏物質實質內涵,而“物質區”的概念則直接將“空間”賦予了物質的實質,也使得經典科學的“以太”概念得以復活。在這兒,經典科學的“以太”在被賦予了“極限粒子”重新獲得了具有實證可能性的實在內容,而不再是假想的物質媒介,以太由一個個極限粒子零距離疊加而成,是由極限粒子架構而成的均勻分佈的物質區。所謂的虛空、真空根本就不存在,所有的空間都由一個個極限粒子零距離疊加而成,是由極限粒子開闢而成。空間是物質的堆砌,沒有物質就沒有空間。如此,當理論物理加入極限粒子後,我們發現:物質區、空間、以太具有完全的同一性。不過需要說明,極限粒子論與“以太論”還是有本質不同的,極限粒子論有詳細具體論述且有大量的實證,而“以太論”是完全虛構的且沒有具體內容。

物質區將不斷通過集合同性能量子並形成同性極限粒子,而不斷佔有空間形成空間膨脹,他們是宇宙膨脹的主要根源所在,其中尤以大質量極限粒子構成的暗物質為主。由於同性極限粒子之間不能消解極限粒子,且相臨近的極限粒子質量比較接近,故不能像異性極限粒子之間那樣能夠相互凝聚在一起並能夠形成向內的具有與其他極限粒子相區分的邊界和形狀,即不能形成物質固態,他們之間只能進行簡單的排列組合且流動性較大,這種情況下很難使物質區的物質形成質性特徵,故很難為人類所認知。

無論構成物質區的物質質量密度大小如何,物質區對外總會彰顯一種特別均勻、純淨的介質,尤其是由小質量極限粒子構成的物質區是幾乎完全不能被人類所感知的。基於此,物質區往往被人類視為空間或真空。在一般情況下,宇宙中我們認為是“真空”的大部分空間都是由一個個同性極限粒子0距離連接而成的,在它們連接的同時,又集合能量子形成越來越多的同性極限粒子並不斷造成宇宙膨脹。

由於物質區的物質構成非常純潔,物質區極限粒子只會加工同性能量子為同性極限粒子,而所有極限粒子都有承載並傳遞能量子的特性,故物質區會以最小損耗的方式傳遞異性極限粒子,卻很少反射異性極限粒子。這也正是我們在太空中感到黑暗卻發現星星比地球更加明亮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物質區的三個類型

宇宙的絕大部分區域是由物質區構成的,它們成為了宇宙被視為空間的那部分的主要承擔體,物質體則零星分佈地佔有宇宙其餘區域。按照構成分類,物質區可分為正極限粒子物質區和負極限粒子物質區,他們基本分佈到宇宙的兩個不同區域。按照質量不同,物質區可劃分為大質量物質區、可感物質區、小質量物質區等3個層面的物質區。

宇宙由極限粒子“搭積木”疊加而成

大質量物質區位於宇宙的核心區域,幾乎完全是一個無法對人類形成任何感知的盲區,主要分佈在由宇宙中心天體、超類星體、類星體等構成的宇宙超高質量密度區域內,是宇宙質量最集中但卻空間區域最小的物質區,它們往往以“黑洞”或“白洞”的形式彰顯自己的存在。可感物質區是人類所在的物質區,它分佈在恆星際之間,往往體現為一種廣大的同向空間性,諸如行星際之間的廣大區域,質量相對較大的可感物質區還可能形成磁場區,諸如行星的磁場區。小質量物質區是由頻率在1赫茲以下的能量子集合而成,它構成了宇宙最廣大的區域,但質量密度極其微小,人類無法探測到其物質性存在,因而容易被視為完全的真空。物質區有質量和空域的大小。按照質量排序:大質量物質區›可感物質區›小質量物質區;按照空域排序:大質量物質區‹可感物質區‹小質量物質區。

太陽是以大質量正極限粒子為中心的反物質區。統一信息論認為,宇宙中心天體球體形成後,一些超大質量極限粒子會引領一些大質量極限粒子脫離了大質量物質區並遊離到可感物質區,它們會通過吸附周圍大量的可感物質形成相對獨立的區域,星系及恆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的(參閱《恆星(太陽)並非天體,它們均為反物質區(白洞)》)。

(二)唯有極限粒子才能造成宇宙空間的平直性

三維空間只能由三維物質實體直接構成,其他維度無法建構三維空間,故宇宙空間是物質的延展,沒有物質就沒有空間,不存在沒有物質的空間,用極限粒子論解釋就是:宇宙所有的空間都是由一個個0 距離接觸的極限粒子構成的。通常意義的空間有兩種。其一是由感覺到的實在物質構成,其二是由感覺不到的實在物質構成。前者就是人類司空見慣的各種實物;而後者看起來空無一物,但實際上卻是由被人類難以察覺的一個個極限粒子連接而成。空間本質都是由極限粒子0距離堆砌而成的,空間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只不過通常情況下的空間都是由質量較小的極限粒子構成因而無法造成實物感而已。所有的極限粒子都參與構建空間。通常的情況下,我們所感知的所謂空無一物的空間事實上都是由同性極限粒子構成,而異性極限粒子構成實在物質。

宇宙由極限粒子“搭積木”疊加而成

宇宙空間的平直特性已經被完全證實。而宇宙空間平直特性的最好詮釋就是:宇宙是由一個個具有絕對方正形體特徵的極限粒子堆砌而成,從而進一步證明了“極限粒子是構成宇宙的最小物質單元體”的這一論斷。

二 物質體(實體物質)由異性極限粒子相互結合而成

物質體是由正負極限粒子相互結合而成的具有宏觀尺度的物質聚集體。宇宙中所有的中子、質子、電子、夸克、中微子等所有微觀粒子及建立於微觀粒子之上的所有宏觀物質都是由互異的極限粒子結合而成。構成地球等行星的氣態、液態、固態物質等都屬於物質體,他們內部及外層空間不具備宇宙空間(物質區)特徵。物質體在正極限粒子物質區和負極限粒子物質區2個宇宙不同區域都有分佈,它們在宇宙的佔比數量相對較少,但卻是宇宙演化和生氣勃勃的主要角色。按照所在物質區層面的不同,物質體可分為大質量物質體、可感物質體、小質量物質體3種;按照物質形態的不同,物質體可分固態物質、液態物質、氣態物質、等離子體物質;按照形態大小可分為基本微觀粒子物質體、宏觀物體2種。

宇宙由極限粒子“搭積木”疊加而成

極限粒子都有加工同性能量子為同性極限粒子的特性,而物質體卻是正負極限粒子的結合體,在這種情況下,當不同能量子投射到物質體上,將會發生反射或散射現象。正能量子投射到物質體上時,一部分正能量子會被部分正極限粒子吸收而加工成正極限粒子,但加工後的正極限粒子又會被負極限粒子分解為正能量子,故總會有一部分正能量子會重新反射或散射到觀測者眼中,而使得物質體被觀測者看到,這也正是太空區域較為黑暗而星星比地球更加明亮的根本原因所在。同理,負能量子投射到物質體上去的時候,就會產生負能量子反射或散射的現象,但是對於只會感知正能量子的人類而言,卻是無法看到負能量子的反射或散射現象了。

宇宙由極限粒子“搭積木”疊加而成

橫向看,物質區就像一張巨大的灰色幕布,這張幕布上佈滿了許多黑色和白色的點綴(恆星),而行星等其他天體則如同五顏六色的小顆粒一樣鑲嵌其中。

三 統一信息論時空徹底顛覆了絕對時空觀

絕對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兩個獨立的觀念,彼此之間沒有聯繫,分別具有絕對性。絕對時空觀把空間看作一種絕對存在的容器,宇宙萬物是被裝進該容器中。絕對時空的這些觀點後來被現代科學否認,但現代科學的否認並不徹底。現代科學認為“真空”或“虛空”、“空洞”是能量最低的狀態,或者充滿了電磁波、場等,以為電磁波、場可以架構時空,“真空”或“虛空”、 “空洞”都是電磁波、場能量構成的。然而,無論能量還是電磁波、場都是一種非物質的沒有空間的0維度客觀存在,這種存在既然沒有空間, “無空”何以構建“有空”的空間?又怎麼能夠佔滿真空?這豈不是告訴人們真空仍然是一種沒有任何實物的“空”?

由此可見,現代科學的時空觀仍然是一種不合邏輯的主觀想象,現代科學

所謂的“真空”或“虛空”仍是一種沒有任何物質的絕對空間,他們還是把空間看作一種絕對存在的容器,並沒有真正徹底否認絕對時空的存在,這種理念仍然屬於落後的絕對時空觀範疇。

(一)統一信息論時空觀徹底堵塞了現代科學理論的“真空”漏洞

極限粒子理論認為,極限粒子是最基礎的物質時空單元體。極限粒子不僅是物質實體,而且還是最基礎的空間單元體,廣袤的空間本身就是由極限粒子構築而成的,故空間不是容器,而是由一個個極限粒子0距離疊加並而成,空間其實就是物質的延展。這樣,那些被傳統觀念所認為的“真空”或“虛空”看起來一無所有,但其實還由一個個特殊的極限粒子疊加而成,只是由於構成這些“真空”或“虛空”的極限粒子的比重較低而顯得透明無物而已,這樣就完全否決了傳統科學所認為的“真空”或“虛空”存在,徹底堵塞了現代科學理論的“真空”漏洞。不僅如此,極限粒子還是最小時間單元,極限粒子的形成是在“最短時間”內形成,這個最短時間不僅造就最短距離,還由此造就了光速的存在。這樣,正是基於極限粒子作為最基礎的物質時空單元體的存在,才使得物質時空成為密切相連的統一體。

(二)統一信息論時空觀能夠很好解釋宇宙時空平直的理論

相對論認為,大質量物質會使空間彎曲,但人類卻已通過實驗做出了時空平直的結論。1998年,美國、意大利等科學家通過在南極洲放飛的攜帶微波背景儀器的氦氣球實驗,用三角方法證明:宇宙空間完全是平直的。2001年6月,美國航天局發射MAP衛星到拉格朗日點上,用來進一步尋求宇宙空間的幾何性質,實驗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宇宙空間是平直”的結論。另外,也有人也通過理論證明,根本不存在“彎曲空間”,這為極限粒子的存在提供了進一步的根據,因為用正方體的極限粒子說明宇宙空間是平直的更加具有合理性。由於極限粒子是正方體,由其一個個極限粒子連接而成的空間自然也應該是平直的,故宇宙空間應該是平直、平坦形的,而不是彎曲的。

統一信息論的時空觀是對現代科學時空觀的全面超越,由此也徹底顛覆了絕對時空觀。

讀寫互動

統一信息論問世以來,質疑聲不斷,現在作者就讀者對極限粒子論最集中的兩個問題統一回答如下。

1、如果宇宙不存在沒有任何物質實體的空間,宇宙完全是一個個極限粒子零距離疊加而成,那麼物質體在這個完全實體性的宇宙中如何實現運動?

答曰:這其實是通常情況下的日常主觀感受架構了人們通常的思維習慣而提出的問題,但一個很簡單的實例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如果你明白了你是如何在水中和空氣中通過排擠周圍水和空氣而運動的,那麼也就明白了這個問題,構成行星際宇宙空間的極限粒子遠比構成水、空氣的極限粒子的質量密度要低許多,通常情況下,物質體完全可以在幾乎沒有阻隔的情況下通過排擠極限粒子而運動。

2、如果宇宙是由一個個極限粒子零距離疊加而成,那麼豈非每一個極限粒子的運動都會導致整個宇宙聯動?

答曰:正確!基於此,我們可以徹底解釋科學家至今還百思不得其解的“量子糾纏”問題,只是由於通常情況下的極限粒子過於微小而導致我們很難觀測到而已。

讀者還有其他疑問嗎?歡迎質疑。

往期精彩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