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1~42度线上,包头的古长城

包头_长城博物馆

北纬41~42度线上,包头的古长城

沉雄博大的阴山山脉跨越在北纬41~42度线上,它把辽阔的北中国草原地带,分割为自然条件完全不同的南北两部。阴山以北是多风少雨的非季风地区,而阴山以南,除了每年有季风带来的降水之外,丰沛的黄河之水也从山下的冲击平原上流过,形成了沃野千里的前套平原,今天的包头市,正好处于阴山中段。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阴山地区成为了大漠草原南北两侧农耕和游牧文明之间碰撞、交流、聚会、融合的重要地带。同时,扼守和越过阴山山脉,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主要地带。修造万里长城,成为了历代封建王朝解决边地问题的重要方法。

历史已经远去,它深深的烙印,却留在了阴山南北的大地上。

今天,在位于阴山中部的包头境内,可以看到战国、秦、汉、北魏、女真金五个王朝的八条古长城,全长达657.4公里。由于包头境内的古长城有石堆砌、夯土、干打垒等多种形式,可以说是形制齐备;加之修建长城的王朝众多,又有体系比较完整的特点。所以,包头地区堪称是中国的长城博物馆。

包头境内的古长城最早起于战国。《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国"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娄烦,筑长城,自代至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这是最早在包头地区用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事,防范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工程。

这条长城如果用古代地名表述,"东起于代(今河北省蔚县),经云中(郡治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九原(今包头)、向西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巴彦淖尔)全长一千三百里。

用现代地理概念表述:赵长城起于河北省蔚县,向西经尚义县南,进入内蒙古兴和县,又入集宁市北到卓资县沿大青山南麓西行至呼和浩特,进入包头市九原区,转入石拐山区,再从九原区向西出包头,由乌拉山折向至高阙。(今天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石兰计山口)

北纬41~42度线上,包头的古长城

《史记·赵史家》记载:赵武灵王27年,赵雍把国君之位传给儿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可见当年修建这个浩大工程时,赵武灵王可谓雄心万丈,他要把西北的河套地区作为进攻秦国的基地。

可惜,"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早已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但他营造的赵长城遗迹,却深深的留在包头的大地上,以致两千多年后,一位历史学家站在赵长城的废墟上还发出深深的感叹:

胡服骑射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散,河曲风光回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并说包头的赵长城是中国"一段最古老的长城"。(翦伯赞《内蒙访古》)

包头境内的赵长城全长124公里。保留有战国时代的烽燧36座,障城13座,可见当年工程之浩大。

包头境内的第二道长城是秦长城。

秦王朝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大时代,那位雄视千古的始皇帝,不仅"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也在包头大地上留下了秦长城这个工程浩大的历史遗迹。

北纬41~42度线上,包头的古长城

秦长城遗迹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匈奴),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势,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长城的营造,起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皇嬴政派蒙恬将30万秦军,由公子扶苏监军,在黄河以北,进行了打击匈奴的战争。秦军进攻纵深达到今天的阴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却匈奴七百余里"后,又于同年(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指派大将蒙恬率30万秦军和40万民夫、刑徒,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秦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

北纬41~42度线上,包头的古长城

秦长城遗迹

秦代修建长城的脚步止于公元前209年,当时大泽乡"狐鸣篝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序幕,驻守在"北边"修长城、守边关的秦长城军团,全部撤回内地镇压农民战争,后来秦将章邯与项羽决战的20万秦军主力的兵源,主要是来自"北边"的长城军团。

目前,包头境内的秦长城主要蜿蜒在固阳县色尔腾山北坡,从武川庙沟入包头境,经大庙、银号、东胜水、九分子、坝梁、西斗铺六个乡,出包头市入巴彦淖尔市。

秦长城包头段现有烽燧173座,障城5座,全长96公里。

北纬41~42度线上,包头的古长城

秦长城遗迹

气势雄浑的秦长城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在修筑长城的巨石上,可以看到秦军撤离后的两千多年间,在这一带游牧的匈奴、鲜卑、敕勒、突厥等民族留下的古岩画。

长城岩画也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北纬41~42度线上,包头的古长城

秦长城岩画

包头的第三道长城是汉代长城。

汉长城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就开始陆续修造,武帝时达到高峰。全盛时期汉长城城堡相连,烽火相望,是北方一道坚固的边防线。

包头境内的汉代长城在阴山以北的荒漠草原地带,《汉书·匈奴传》记载:汉武帝"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包头的汉长城正是建于此时。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太初三年)汉光禄勋徐自为受汉武帝指派。在今包头境内达茂草原的赛巴雅尔地区修建一道长城,称"光禄塞"(今汉外长城北线),留有烽燧7座、障城3座。全长137公里。这条长城后来被匈奴破坏。

汉又在今包头固阳县边墙壕一带再修汉外长城南线,建有烽燧42座,障城20座,全长135公里。

包头的第四道长城是北魏长城。

北魏为拓跋鲜卑建立,鲜卑人早年从兴安岭西迁至大泽(呼伦湖)一带游牧。因东汉明帝在公元89年,派窦固、窦宪父子打击匈奴,导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蒙古高原成为"真空",于是鲜卑西迁,尽占匈奴故地。并越过阴山。

386年,鲜卑首领拓跋珪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就在北魏建立后不久,又一个从兴安岭走出的草原帝国——柔然,也在向西向南进发,并对北魏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史载永兴元年(公元409年)十二月"蠕蠕(柔然)犯塞";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月,蠕蠕(柔然)犯塞"。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蠕蠕(柔然)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赭阳子尉普文率轻骑讨之,虏乃退走"。(《北史·魏本纪》)

《北史》关于柔然入寇的记载不下数十次,甚至连都城盛乐都被攻陷,防范柔然成了北魏政权初期最重要的"国防任务"。

从明元帝,(名拓跋嗣 公元392—423年)开始,北魏长城的建造已经全面展开,至道武帝拓跋珪,用了整整5年时间,基本完成北魏长城的修建。

北魏长城东西长达二千多里。它起自赤城,(今河北省赤城县)至于五原。(包头、乌拉特前旗)用今天的地理概念表述,北魏长城从河北省赤城县以东的山脉向北,绕过独石口西去,经张北、尚义、兴和、呼和浩特、包头,终结于乌拉特前旗境内。

今天包头的达茂旗双敖包地区留有39公里北魏南线长城,烽燧4座;鱼海滩留有50公里北魏长城,这是草原游牧民族第一次修建的长城。

包头境内在最后一道长城是"金界壕",即金代长城。

金长城为女真金政权修建,全长5500公里,从今呼伦贝尔草原经锡林浩特、呼和浩特市到包头市。

金界壕分别修于1153——1161年(海陵王 完颜亮)和1190——1196年(金章宗 完颜璟)期间,当时女真金政权的主要力量,已经进入黄河流域,与北宋王朝争夺黄河流域,而北方草原上,蒙古乞颜部落的铁木真正在兴起,金人为防备蒙古大军从北方的进攻,修筑了著名的金界壕。

北纬41~42度线上,包头的古长城

达茂旗额尔登敖包金界壕

"金界壕"在包头达茂旗境内的额尔登敖包保留有58公里遗迹,还保留了马面、铺房、边堡等设施。

历代长城与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联系在一起,为包头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无限的荣光 ,尽管它们早已隐入漫漫的历史浓雾之中,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那些镌刻在苍茫大地上的巍巍长城,依然让今人感动、赞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