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自戀在心理學上是不是一種病?

熊玲:自戀在心理學上是不是一種病?

對病態自戀的定義,我們可以用科胡特闡釋的“自戀,是一個人有勝任的自我價值感”作為基礎性理解,在它的基礎上,如果一個人的勝任感過分到無所不能,或自卑到沒有任何價值,則算是病態性的自戀吧。

我們理想的設想,大多數人的自戀是常態或正常的;現實地看,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自戀,卻常處於生病狀態。

自戀病態時,那張臉是灰暗的,很冷很硬。它必須要充分的被愛、被關照才能好受,不然會加重病情,表現為對誰都是冷若冰霜,或氣急敗壞。

如果說自戀的本意是索取關愛和讚賞,那麼令自戀受傷的,一定是自戀的本意遭縫不幸:要麼暴露了不好,要麼遭遇了被否定。

可以說,自戀這張酷愛面子的臉,極其光滑也極其薄弱和敏感,它對“好”上癮的執著,對“差”執著的排斥。

由於自戀很怕“不好”或“難看”,它所需要的養料就很特殊:他人尤其是權威人物,或親密愛人的承認、讚許、包容,甚至是無條件的接受和包容。

熊玲:自戀在心理學上是不是一種病?

病態自戀很具暴力性,它絕不容忍自己出現不好,若被他人定義了“不好”,那絕對以暴怒還擊;若因自己的失誤出現了“不好”,那絕對以內疚、自責、自恨來懲罰自己。

因此,病態自戀者對自我缺點的掩飾,幾乎是他駕輕就熟的能力;而對別人揭露自我缺點的抗拒,幾乎是他重要的使命……但卻是很苦的使命。因為缺點就像人的大便,雖臭,但它必然存在,而抗拒本身卻是一種殺傷自己(真實存在)的武器。

人啊對存在的抗拒,無疑是“竹籃打水”的能量消耗。但沒辦法,為了自戀那張光滑的面子,人們總是死死的捂住缺點,捂得越深越感覺安全。

熊玲:自戀在心理學上是不是一種病?

有本書叫《心的本質》,其中有小段對話很精闢:“克:我為什麼受傷?因為你對我說了一些不中聽的話。因為我對自己抱有一個意象,認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你卻過來告訴我:別那麼蠢了!於是我受傷了。希:那當中到底是什麼受到了傷害?克:是我對自己所抱持的意象。”

這段對話,清晰地透露了我們自戀受傷的秘密。

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抱持有絕佳的意象,它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自己想方設法要守住它的完整、維護它的聖潔。那個意象寫在臉上的,或許是清秀、美麗,或許是聰慧、深刻,或許是可愛、玲瓏,總之是好的意象。

維護這些好意象,正是我們深刻的自戀需要。

但病態自戀的人,對這個意象的維護是跟別人有關。若別人給予了直接或間接的否定,那感覺絕對是受到攻擊的崩潰,所謂的自戀暴怒。

可想,依賴別人評價的配合是世上最難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