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的來頭

“東西”二字在現代漢語詞典裡的解釋是“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但買東西一詞則通常是對具體物體的總稱。

在中國古代,最早人們買什麼就稱買什麼,並沒有“買東西”這個詞兒。據說,買東西的叫法源自宋代理學家朱熹,他覺得買什麼說起來既感到彆扭又不方便。

有一次,他去拜訪好朋友盛溫如,適逢盛溫如手挎籃子上街。朱熹問:“此刻你欲何往?”盛溫如答:“上街買東西。”“買東西?”朱熹很奇怪,又問:“那麼南北也可以買嗎?”盛溫如曰:“不可,我這籃子只裝得金類木類,水類火類是裝不得的。”

朱熹聽罷連連點頭。他想,古代的木金水火土“五行”與東西南北中“五方”是一一對應的,東方屬木、西方是金,屬金屬木的物質用籃子能夠裝下;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火之類籃子當然無法去盛。因此,他提出將買什麼統稱為“買東西”。不過,這種說法開始不僅不為人們接受,而且還覺得有些可笑,但由於這個代稱確實方便,漸漸沿用成習。

此外,通常用來罵人的話“不是東西”也是緣於五行五方,說某人不是東西那就是南北啊,亦即是說這個人像水火一樣無情無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