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封面图:泾阳茯茶小镇的水墨剪影



茯茶作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活必需品,活跃在历史的舞台长达六百年之久。本文从茯茶的原材料采购、加工和销售三个方面分析茯茶发展的历史足迹。并探讨当年陕西商人经营茯茶成功的营销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泾阳茯砖茶,特点是有金花。




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的经济结构,使民众的生活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而茯茶以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几百年来一直成为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当地人民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显微镜下的茯茶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



茯茶的出现,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采用湖南安化黑茶为原料,手工压制,粗枝茶叶运送到陕西泾阳压制成茶砖,称“泾阳青砖”。茯茶早期称为“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茶”。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区域销售,故称为“附茶”。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以茶易马是中原政府的基本国策,首起于唐,兴盛于宋,繁荣于明,止于清。




一.茯茶采购地——安化。


明史《食货志》载,万历年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守,而湖南产茶,甚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中汉中,保守者,仅一二十引。茶户欲力本课,辄私贩出边,番族利私茶之贱,因不肯纳马。”二十三年,御史李楠请禁湖茶,言:“湖茶行,茶法、马政两弊,宜令巡查御史召商给引,原报汉、兴、保、□者,准中。越境下湖南者,禁止”。既而御史徐侨言:“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行之引,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於酥酪为宜,亦利番也。但宜立法严核,以遏假茶。”“户部折衷其议,以汉茶为主,湖茶佐之。各商中引,先给汉、川毕,乃给湖南。如汉引不足则补以湖引,报可。”[1]从此,湖茶正式走向了西北市场,并长达三百年之久。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四川茶马司嘉定戊寅岁银条




1.关于茶商领引。

明代政府在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的特殊经济政策,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茶马司,以管理茶马互市。洪武年间:“制金牌信符,命曹国公李景隆赉入番,与诸番要约,篆文上曰:‘皇帝圣旨’,左曰:‘合当差发’,右曰:‘不信者斩’。”[2]清代沿袭明朝的茶法。以篦(10斤)为单位,上马匹给茶12篦,中马匹9篦,下马匹7篦。由政府在五茶马司(西宁司、洮州司、河州司、庄浪司和甘州司)内发行茶引。顺治三年(1650年)共发行茶引130余道。茶商从官府领取茶引后,交纳部分税银前往产茶区采购茶叶。因湖茶“多而值下”,又因“茶色浓味重”[3]受少广大少数民族的喜爱。所以陕西茶商多到湖南安化采购茶叶。安化“茶业日兴,陕甘两省茶商领引来安采办者甚多”[4]。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2. 关于建立分号和茶叶采购

陕西茶商在路途遥远的湖南采购黑茶,需要的人力、财力成本都很高。所以大部分商号在湖南产茶区建立分号,也有个别派专人住茶栈采购的。有资料这样记载“客帮来湘制茶的以闽商为早,宋元时代已有踪迹,次之为陕西山西两帮,但西帮纪律之整肃,资本之雄厚,与组织之严密,其势亦不可漠视”[5]。民国时期王恩浩先生在其《安化茶叶调查》中对这一组织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安化茶号之组织,分大庄及仔庄两部分,大庄制茶兼收买毛茶,仔庄系临时组织,专收购毛茶,毛茶买妥即结束矣”[6],这里所言的“仔庄”就是总号在安化开设的采茶分号,内部人员结构为:庄客兼审茶者一人,司账一人,司秤一人和若干买茶人。最盛时采茶分号有二百余家,并在黄沙坪建有“陕晋茶商会馆”,足见其规模和组织性。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茶叶有很强的时令性,在芒种上市的称为“头茶”,夏至以后上市的为“子叶”。收茶的时间一般是茶庄贴出收买茶叶的招贴后,茶户以布袋挑毛茶于各号,先以大盘取茶样查看,后言价过秤。茶庄收茶后要雇当地的女工进行粗拣,然后蒸软装包,每包正茶100斤,另有附茶25斤,以此补偿沿途运输的损失,这就是“副茶”的由来。

这种在原材料产地建立分号的经营方式是陕西商人创造的“驻中间,拴两头”的经营管理模式。“驻中间”是指商号在茯茶的加工地泾阳建立总号,总领各地的茶叶产销事宜。“拴两头”是指一头在原料产地设茶庄收购茶叶,一头在销售地设茶庄销售茶叶产品。如泾阳安吴堡吴家经营的“裕兴重”茶庄,在安化设有收购毛茶的分号,在兰州有销售茶叶的分号。这种经营方式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更是有利于商人及时掌握原料的信息,采购低价的毛茶,也可以及时收到销售地的信息,使得商家做出销售决策。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历史上茯砖茶是边疆人民不可缺少的生命茶




3. 茶叶原料的运输

明清时期陕西商人到湖南采购茶叶原料,主要是通过便利的水路交通。茶商在所乘的车、船上悬“奉旨采茶”的龙旗,以防官差骚扰。其路线是从湖南黑茶的主要产区资江流域上船,经资江、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入汉江,沿汉江到汉中,到达汉中后雇骡马驮运,经由穿越秦岭的孔道:陈仓道(又称嘉陵道)、褒斜道(又称金牛道)、子午道进入秦岭以北的泾阳加工地。平时商客在三四月份到湖南采买,到十二月才能运至泾阳,慢的则要到第二年的二三月才能到达。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在挖掘恢复泾阳茯砖茶制茶工艺过程中,泾阳八老功勋卓著。



二.茯茶加工地——泾阳


1. 泾阳成为茯茶加工地的原因。

陕西泾阳县在建国前600余年间一直为茯茶的唯一加工地,其所产“泾阳青砖”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并长期垄断着边销茶市场。泾阳能够成为西北茶务中心和湖茶烘制的唯一加工地,是因其独特的自然和技术条件。一是泾阳的水。“所用水为井水,味咸,虽不能做饮料,而炒茶则特殊,昔经多人移地实验皆不成功,故今仍在泾阳。[7]”二是陕西人从唐代以来就已经掌握了紧压茶的烘制和压砖技术。三是关中地区的气候,明清在关中流传有茯茶“三不能制之说”即:“离了泾河水不能制,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离了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明清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使其成为茶叶聚集地原因之一。加之泾阳的地理位置优势“政繁而道冲”[8],居于甘陕交通要道,溯河而上可达泾州、平凉,至番域。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茯茶加工的传统器具。




2.茯茶的加工工序。

湖茶运至泾阳只是原料茶,须在茶点(茶场)经过当地人叫做“簸”、“杂”、“吊”、“锅”、“装”的烘制过程。所谓“簸”就是将茶叶切碎、筛过,除去尘土和其他杂质。第二道工序是“吊”,就是用秤分成每封五斤四两。第三道工序是“锅”,就是炒茶。炒时陆续在茶叶中注入用茶梗、茶籽熬成的水。这道工序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炒时不能过干也不能过湿,以柔润合宜为度。第四道工序叫做“装”,是砖茶成败的关键,所以需要很高的技术。就是将茶制成砖形,装成封子,每封五斤四两(老秤)。最后一道工序是“杂”。杂包括很多方面的零碎手续,首先是将茶从上到底部穿一个孔,便于通风。其次是在茶砖封皮上印上招牌、名称、重量。而这时封皮内的茶叶还是湿润的,先在楼上摆成单层(茶店专用于制茶的楼层),晾晒两三天,之后将茶砖垒成三至四层,垒时还要注意通风。一星期后,底面倒翻一次,隔半月后再倒翻一次,至茶砖干后全数堆起,制造过程结束。[9]最后就是“发花”。初时呈现白绿色,一星期后,变成黄色。茶砖以黄色为最佳。茯茶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就在于其消食、暖胃等功能和独特的“金花”成分。所谓“金花”,就是在加工中通过发花,专门在黑茶的砖块中培养一种叫做“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本来味苦的湖茶经过加工后茶味变得醇厚,清纯不粗、口感强劲。

3. 茶商商号简介。

泾阳作为湖茶烘制中心和陕甘茶叶的集散地,到清中叶经营茶叶制造的规模相当大,“官茶进关运至茶点,另行检做转运而行,捡茶之人亦有万余人,各行店背厢负货,闲人亦多至数千”[10],经营茶叶的茶店、茶号“甘引者54家,陕引者32家,共86家”几百年来,国课民食,获利无穷。主要的商号有资本额二万元的裕兴隆,经理人为邓监堂;资本额一万六千元的积成店;拥有资本额一万五千元的昶胜店;资本额为一万元的协信昌;天泰全,资本额一万元;福茂盛,资本额为一万元;祥盛永,资本额为一万元;天泰运,资本额是五千元等等。[11]

4. 茯茶的运输。

茯茶在泾阳制成后,水路并进运往兰州。水路是由泾河装船运至彬县,经长武平凉西至兰州;陆路是用马车和骆驼运输,经长武、泾州、平凉、定西等至兰州、巩昌入库,然后凭票提茶,自由贸易。销往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西亚、俄罗斯牧区。尤其是当清政府准许嘉峪关为通商据点后,茶叶源源不断的输往俄国。据记载,当时俄国所需砖茶,占俄国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一。[12]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泾阳茯砖茶销售路线示意图



三.茯茶销售地——兰州。


1. 茶商的销售分号和茯茶的销售。

以著名商号马合盛为例,其经营茶叶的具体步骤是:茶号总柜先向政府请领茶引,办理茶票,交纳部分税银,备案后持引票往茶区购茶。由于交通不便,必须在早春起程去湖南,向茶农收购低价的茶叶,再用篦篓包装后上船,经资水到益阳,由益阳经洞庭湖入长江达汉口。后至龙驹寨,再由车拉或是马驮到泾阳。在泾阳加工成茯茶后,印上“大引商人马合盛”字样,用骡、马、骆驼运至兰州,入山字石官茶库,补交剩余税额后引销各商号,由商号出售到各地。

泾阳的茯茶一路颠簸运到兰州后,全部入巩昌的茶库,补交完成剩余的税额后,就可以凭引销售茶叶了。在销售时,各茶号都不设门市部,不作零售。清末时期,一封茯茶售价约为银一两二、三钱。销往少数民族地区的茯茶批发给经营毛皮、牲畜的商人和畜户,由这些人将茶叶运到少数民族地区,再换取牛、羊、马匹和皮毛。销往其他地区的茯茶,则批发给当地的其他商店。这样茯茶就遍布西北的各个地区,甚至走出了国门,成为俄罗斯居民的主要消费品。

2. 茶商的组织。

当时在兰州的茶商组织称为茶柜。并分成东、西二柜。东柜的商人是陕西、山西和甘肃的汉民,西柜的商人则全部是回民。按照当时的规矩,每一个茶柜要有一个“总商”。“总商”推举出来后需要报官登记,一般三年一任,可以连任。本柜的商人称其为“总商老爷”,其掌管审核散商的姓名、地址、保结的虚实,然后造册领票,并缴纳税款。这一规矩不仅有利于保护茶商的利益,还有利于政府的税收收入。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没有左宗棠,就没有湖南茶的今天。



四.左宗棠与茯茶。


咸丰同治年间,陕甘爆发的回民抗清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西北地区的茶叶贸易受到很大影响。茯茶的原材料地与陕甘地区道路受阻,“茶引”出现无人承领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结束西北军务后,着手整顿陕甘茶务。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下令“豁免积欠课银,停止应征杂课”[13]。消除了茶商顾虑,大大调动了各地商人从事茶业运销的积极性。许多其它行业的商人也纷纷转营茶叶。

第二,恢复东西二柜经营,同时另组新柜。组建的新柜称为南柜,由左家乡的湖南茶商组成。

第三,改引为票,严格税制。在茶务整顿之前,茶商靠“茶引”购茶,一引80斤,茶商可以不拘数额,随意领取,有些多达百引。缺乏严格的管理,偷漏税课的现象不断出现。左宗棠针对这一问题,改“引”为“票”。规定一票为50引,约合5000斤。承领的商人至少要领一票,且必须在陕甘一代有房屋产做担保,还要有同行三家连环担保。每票征税银258两,初交100两,茶入库后再交158两。[14]

第四,鼓励茶商运销,与外商争利。针对外国商人在各口岸购销茶叶的现象,左宗棠与湖南政府协商,规定湖南官府对于领有陕甘茶票的茶商只征收两成税金,其余八成由陕甘总督府补贴,以此激发茶商的积极性。

经过左宗棠的整顿,西北茶叶市场又恢复了昔日的繁荣。久负盛名的茯茶又一次出现在了西北的茶叶市场上。不仅增加了陕甘的经济,也带动了湖南茶区的经济发展。

可惜的是,这样繁荣的景象仅仅维持了60余年,随着中国政治格局的不断改变和社会的动荡,茯茶市场也就渐渐走向了衰落。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泾阳陕商博物馆中当地有名的商号



五.著名字号介绍。


马合盛 由山西移居陕西,明代中期在陕西建茶叶加工厂加工茯茶。清初迁甘肃,总栈茶店设兰州,在泾阳有制茶分号。由于马合盛的茯茶质量好,叶多、梗少、味美,又因其讲究商风,使得“老马家茯茶”很受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居民的喜爱,在西北享受盛名。为方便经营,他在家乡大量饲养骆驼,仅运茶的白骆驼就达三百峰之多。庚子年间慈禧携光绪逃亡来陕,他们的几百头骆驼参与转运官米,被慈禧夸奖为“真不愧为一个大引商人”。从此以“大引商马合盛”自居。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裕兴重老字号




裕兴重 东家是泾阳安乐吴家,曾在四川、淮南经营盐业,在西北营运茶业。庚子年间慈禧西逃陕西,捐银五十万两,慈禧封吴家的管事之人为一品夫人,人称“安吴寡妇”,其堂号曰“吴式仪堂”。裕兴隆在泾阳设总号,在安化、兰州有分号。经营作风是稳扎稳打,注重质量,长期与马合盛齐名。[15]

魁泰通 创于何时已不可考,只知东家是陕西回民毕家。毕家无后,要了一个姓锁的外孙起名毕务本,继承家业。由于资金少,与天泰运、裕亨昌合伙经营十几年后才兴盛起来。在泾阳生产[16]的砖茶“天泰”牌成为西北的名牌,最为蒙人信任。后进行独立经营,在河州开设“魁泰和”,在泾阳也有分号,成为当地富户。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图:民国时期陕西关中一个普通的茶馆。




六. 茯茶销售的历史启示。


伴随着“茶马互市”的茯茶贸易,从安化的采购,到泾阳的加工再到兰州的销售,不仅增加了历代政府的马匹和财政收入,还促进了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间的管理,巩固了边防。同时,茯茶的销售也促进了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南方茶叶的种植,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茯茶的产、供、销之路更使得丝绸之路重放异彩,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与交流,也有利于我国与西亚等地的经济贸易。

在清代“茶马互市”渐渐消失,使得茯茶贸易更商品化。陕西商人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经营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一是用名人效应打造名牌产品。经营茶叶的商号不计其数,谁能迎合民众的购买需求,谁就获得了市场。茶商马合盛是成功的例证。慈禧的一句“真不愧为一个大引商人”,他便利用其慈禧太后巨大的名人效应和当时人们的皇权思想,借风扬幡,在茯茶封面印上“大引商人马合盛”的字样,不同于一般茶商在其产品上只印“官商”二字。使得马合盛在民众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增加了产品销量。

二是“驻中间,拴两头”的经营模式。商品经济最重要的是对于信息的掌握。“驻中间,拴两头”的经营模式,可以使得陕西茶商快速获得商品信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都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做到及时应对。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达到获利的效果。

三是灵活的采购方式。茶叶的时令性很强,使得其供应集中,但需求不断。陕西茶商运用“避其锋芒,出其不备”的避实击虚经营手法,取得了经营的主动性。在领到引票后,如果进山采购的人多,产地茶叶价格必然上涨,他们便少买或不买。在茶叶销售上他们也讲究“贵极反贱,贱极则复贵”的方式。如裕兴重“有一时期茶价暴跌,别家都赔累不堪,裕兴重二年多净吃净坐没有卖过一封茶。到后来茶价猛涨,大获其利”。

四是用质量保品牌。如马合盛字号,专营茯茶,不事别业。业务发达后,不求数量的增多,不增加票数,一直保持了原有的质量水平。并严格要求店员按照规则办事,买茶必须在春天,收购产于高山的头茶七八成,子茶不过两三成。在泾阳制茶也必须在春秋季节,制作是从不掺杂次茶。所以在民众中的口碑很好,尽管价格略高于其他字号的茯茶,仍然畅销不滞。商品经济的时代,创建品牌容易,保持品牌更难,陕商在这方面闯出了经验。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李刚教授


李刚教授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陕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陕西商帮史、陕西经济史以及西北市场史研究。李刚教授从事陕商研究30年,30年里共写作出版了17本陕商研究丛书,其中《陕西商帮史》一书和《徽商研究》、《晋商兴衰史》一并被称为中国学界商帮研究的三大代表作之一。


李刚:茯茶史话|采购地安化,加工地泾阳,销售地兰州

这是一本特别的#诗词# 书。诗词是一扇门户,穿过这道门,可以看到茶背后的人,以及人的精神。茶、器、人三者构架了一个地方的茶文化。最重要的,它古为今用,能给今人以资源,能给今人以力量,能给今人以自信,帮助今人找到精神支柱和发展之魂。茶始于翠山,人类也是,陕茶仅是一个坐标和立场。《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点击左下”了解更多“查看详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