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张三丰的剑

「道德经」第四章:张三丰的剑

1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2

简义

无形的大道在宇宙之中演化运行,无处不在却不盈满。

道,渊深难测啊,它是万物的源头。

道,不露锋芒,化解纷争,自掩光芒,随俗而处。

道,晦暗难见啊,它存在而不显现。

我不知道“道”从何而来,但它一定是先于万物之主的天帝而存在的。

3

重点解析

1.何谓“道冲而用之”

冲,在《河上公章句》,解释成,中,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

冲,在《王弼注》,通假字,通“盅”,空虚的容器,所以进一步解释为,虚。

我认同《王弼注》。庄子在《人间世》也说,唯道集虚。道是最虚的存在。

道虚如何发挥作用?

「道德经」第四章:张三丰的剑

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对此有着很形象的描述,摘录如下:

《倚天屠龙记》|节选

张三丰接在手里,笑道:“是木剑?老道这不是用来画符捏诀、作法驱邪么?”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法,双手成环,缓缓抬起,这起手式一展,跟着三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扫、右拦扫……一招招的演将下来,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各人竟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能用来对敌过招?”转念又想:“料来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数,好让他瞧得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说着将手中木剑递了给他。张无忌躬身接过,转身向方东白道:“方前辈请。”

张无忌左手剑诀斜引,木剑横过,画个半圆,平搭在倚天剑的剑脊之上,劲力传出,倚天剑登时一沉。方东白赞道:“好剑法!”抖腕翻剑,剑尖向他左臂刺到。张无忌回剑圈转,拍的一声,双剑相交,各自飞身而起。方东白手中的倚天宝剑这么一震,不住颤动,发出嗡嗡之声,良久不绝。这两把兵刃一是宝剑,一是木剑,但平面相交,宝剑和木剑实无分别,张无忌这一招乃是以己之钝,挡敌之无锋,实已得了太极剑法的精奥。

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乾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

张无忌却始终持剑画圆,旁人除了张三丰外,没一个瞧得出他每一招到底是攻是守。这路太极剑法只是大大小小、正反斜直各种各样的圆圈,要说招数,可说只有一招,然而这一招却永是应付不穷。

剑意是虚,剑招是实,虚在实先,以虚生实。所以虚和实,并不是同一层级上的两种状态。“虚”不是虚化“实”,“虚”是“实”的源头,“实”中处处体现着“虚”,“虚”并不是要把“实”给虚掉,也并不是有了“实”,“虚”就不存在了。

有虚无实是空洞,有实无虚是盲目。

道的本体是虚,我们未必能感受得到,但道的运行演化是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

2、道的运行和演化为什么能“不盈”?

因为道的运行和演化,使得万物既有创造生长,也有毁灭消亡。生与灭同在,万物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所以能够不盈满。

3、如何理解“似”“或”

老子在《道德经》用了 “若”、“如”、“似”、“或”这种词,他只是在描述,这个东西好像是那个东西,并不是用字词来把“道”框死,言有尽而意无穷,透过文字能去领悟它就行了。所以《道德经》有很多的比喻。渊,水,谷,都是为了帮助理解、深入去把握道,但绝不是等同于“道”本身。

4

当下语境和现实之思考

1.关于“虚”

“虚”,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一个不太好的词。比如,这个人太虚了;这项工作太虚了。

但是在《道德经》中,“虚”是具有积极正向意义的。

《道德经》揭示了事物,由虚向实,由实还虚的运行规律。

比如,法律的制定,先有的是法的精神,然后依照法的精神,确立了法律的原则,依据法律的原则,再制定了相关的规则,最终制定出成文的具体法条,而法条自身也应该是体现着法的精神和原则。从精神到原则,再到规则,最后变成成文的法条,是一步步由虚向实的过程。但最后之“实”也同样体现符合“精神”、“原则”之虚。


「道德经」第四章:张三丰的剑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再比如,建筑设计,就是将“意识形态之虚”转化为“空间实体之实”。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它还承载着思想、情感等精神之虚。

而当下,我们过于看重“实在”而忽视了“虚”的重要性。我们所追求的“实”,只是“实在的碎片”,生活就像是水银落地,四下散去,无法拾掇成一个整体。

如果有一种精神在指引我们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因具有了完整性而格外的意义充沛。虽然,精神并非实在,有点虚,但它会让生活变得简单而扎实,充满了确定感和意义感。

2.关于“不盈”

《王弼注》: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

对于家庭和国家,资源高度集中,那么它的利用率会越高吗?

不一定,每个人,每个组织,对于资源的有效运用,是有上限的。

比如,你带着20个小弟,去和村东头的黑虎帮群殴,你只要喊一句:“兄弟们,抄家伙,给我上。”接下来就看单兵作战能力了,也许你武艺高超,一个人都可以扭转战局。

但是如果你带着1万兵马去和李世民的天策府铁骑对抗的话。中军,左翼,右翼发起进攻时机,是诱敌深入,还是侧翼突袭,还有粮草、辎重如何供应,即便你如张三丰那样能打,如果对于军事指挥缺乏了解,也只能一败涂地。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8万北府兵打败前秦80万五胡联军,不仅仅是因为北府兵的战斗力惊人,还因为苻坚缺乏指挥80万海量军团作战的能力。

因此,超过了资源控制的上限,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低效使用和巨大的浪费,而且还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所以,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即无论给韩信多少兵,他都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他们的战斗力。

但毕竟我们每个人不是韩信,我们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用好有限的资源。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人对于自己所能掌握的资源总是在追求最大化,尽可能地把更多地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忘记了掌握资源,最终的目的是有效的调动和运用。

占有资源是“实”,调动和运用是“虚”,所谓“穷力举重,不能为用。”一个人,举重的极限是90斤,给他一把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举起来已经是勉为其难,如果像关羽一样,挥舞得虎虎生风,温酒斩华雄,那一定是不可能的,两军对垒,只有被华雄秒杀的份儿。

所以,对于资源,最终是为了运用,而不是占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