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安聯手畢馬威發布首份「新保險」報告

2018年,保險科技行至中段,被賦予了廣泛而深刻內涵的保險行業,從此也開啟了全面性變革。

從場景化的流量入口把持,到賦能保險行業的保險科技,揮舞著鈔票和新技術的互聯網巨頭、新貴早已兵臨保險城下。無論是底蘊磅礴的大型保險集團,還是秉持互聯網牌照的新型保險公司,抑或是保險中介機構,傳統保險市場參與者們無一不在關注著這場由新技術革新帶來的鉅變前奏。

這場不可避免的科技革命之下,保險科技又將走向何方?

10月16日,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聯合畢馬威中國發布《保險科技:構築“新保險”的基礎設施》報告(簡稱《報告》)。該報告首度提出“新保險”的發展理念,即保險科技作為硬件,監管及市場規則作為軟件,持續賦能保險機構、監管及用戶,規範市場運行,促生構築一個更高效、更兼容、更平衡和更人文的生態體系。

九成受訪者認為科技是保險未來發展的基礎設施

2017年,中國保險原保費達3.7萬億元,位列全球第二,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保險大國。與此同時,互聯網保險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獲得快速發展,其保費收入從2013年的111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835億元,增長近20倍。

作為中國保險業保費增長的一環,互聯網保險不僅創造了保險行業的增量市場,服務於互聯網保險的保險科技也不斷成熟,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據《報告》顯示,有98%的受訪對象認為科技是保險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或重要支持;70%的受訪者認為,保險科技在未來5年內將對行業產生較大影響。

眾安聯手畢馬威發佈首份“新保險”報告

其中,68%的受訪者認為保險科技是未來保險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30%的人認為保險科技是未來保險行業發展的重要支持,但不是決定性因素;僅有2%的受訪對象認為保險科技影響有限或不太重要。

眾安聯手畢馬威發佈首份“新保險”報告

另外,從受訪者對於保險科技將對保險公司帶來變化的預計時間範圍看,44%的認為3-5年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26%的受訪者認為1-3年內保險科技就可以給保險公司帶來巨大變化;另有21%和4%的受訪者認為至少在5-10年或者10年以上保險科技才能給保險公司帶來巨大變化。

受訪者還普遍認為,保險科技將有助於提高保險公司運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精準定位客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科技作為保險業重要基礎設施,越完整底層體系,越能實現對市場參與者的充分賦能,讓保險機構、監管和公眾擁有足夠的工具及手段共同促使‘新保險’這樣一個良性循環體系的產生,令所有市場參與者獲益。”眾安保險董秘王敏表示。

此外,報告指出,源於互聯網保險的保險科技不斷吸納創新技術,拓展強化保險生態,正在成為構建“新保險”的基礎設施。

超六成受訪者認為保險科技投入低於行業發展需要

隨著保險科技的演進與發展,報告認為,科技將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持續賦能,通過優化保險業務流程,提升保險產品性價比,強化服務兼容性,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降低監管成本,促進保險行業轉型升級,構築一個更高效、更兼容、更平衡和更人文的“新保險”生態體系。

畢馬威中國保險業主管合夥人李樂文表示:“大數據等新科技的不斷湧現,帶來了保險行業在運營生態、高質量等方面的全面變革,推動整個行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共享,助力保險實現普惠。保險科技作為構建保險業未來重要基礎設施的抓手,未來必定能夯實保險行業的本源初心,讓‘新保險’更好地服務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新保險”體系下,保險機構運用科技將獲得更強大的運營能力和更高效的運營支持:

保險機構不僅能針對用戶需求進行產品創新,也能為普惠及新興風險等複雜需求提供更好的保險解決方案;保險科技在確保創新的同時,也在底層支持保險體系的穩定與安全運行;保險機構不僅可以與用戶實現更人性化的交互,更能推動保險從“事後賠付”變為“事前預防、事中參與”模式,幫助用戶減少損失。

但就目前來講,當前保險科技投入依舊低於行業發展需要。

眾安聯手畢馬威發佈首份“新保險”報告

據調查結果顯示,64%的受訪者認為保險科技的投入低於保險行業發展需要。從不同立場看,保險公司方面,72%的受訪者認為當前保險科技的投入低於保險行業發展需要,選擇超過發展需求的比例則為0%;從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互聯網保險公司方面看,則有22%的人認為目前科技投入已超過需要。

打造“新保險”基礎設施需要“軟硬”兼施

打造“新保險”的過程,不僅需要科技的“硬件”,也需要監管法規和市場規則等“軟件”。

報告指出,科技與監管法規和市場規則共同作為基礎設施支撐“新保險”體系的運行。科技作為基礎設施的硬件部分,向市場參與者賦能;而監管法規和市場規則作為基礎設施的軟件方面,並通過與科技手段相結合,促進市場更加穩定和安全的運行。

王敏認為,“保險科技行至中段,保險與科技加速深度融合,但科技作為一種手段,在推動保險業發展時要遵循市場的內在規律,在監管框架下規範經營。無論從監管導向,還是從保險科技發展的角度,其目的都是改善和提升用戶的體驗,包括運用科技手段幫助解決信息不對稱、銷售誤導、理賠難等行業問題”。

“從國內外發展經驗來看,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保險行業提升運行效率以及行業透明度,從而降低監管成本,提升行業參與主體以及廣大保民的體驗。保險機構通過前沿技術的協同運用,深度挖掘新生態下的新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製化和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從而不斷優化和改善保險用戶的體驗。”

報告還建議,保險公司可以用“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內部科技投入,一方面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以此增強科技能力。

監管部門則需要在鼓勵保險科技創新的同時,健全技術標準及管理政策,並逐步建立起數字化監管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