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與范冰冰們的天價片酬

孫佳山

產能過剩,與范冰冰們的天價片酬

怎麼個產能過剩?

以電視劇為例,2004年,我國在電視劇領域推出了“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電視劇可以在4家衛視和X家地面頻道同時播出,多家電視臺可通過捆綁式購買熱門電視劇來分攤成本。

也是從那時候起,我國電視劇市場正式拉開了自由競爭週期的序幕,並在2007年達到三個“第一”的高點——電視劇的生產數量世界第一、播出數量世界第一、觀眾數量世界第一。到2012年,該年度內全國電視劇製作機構生產出的、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17703集,達到了所謂“中國電視劇的高產頂點”。

而在那之後,產能過剩的矛盾就開始不斷釋放,電視劇的產量也持續性回落。

拿近年的數據來對照,根據《2018年中國電視產業報告》,2017年國產電視劇生產總量只有13475集(請注意,2004年全年電視劇產量尚且為12265集)——幾乎是跌回了我國影視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最初的起點。

產能過剩,與范冰冰們的天價片酬

與產量大幅下滑同步,產能過剩、粗製濫造、製片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必然形成巨大的行業泡沫,潛藏於整個影視行業之中。面對全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廣電總局在2015年終結了“4+X”模式,轉而實行“一劇兩星、一晚兩集”的政策,然而“加減乘除”的簡單邏輯在持續十年的狂放增長面前,顯然是杯水車薪。

況且,產能過剩的局面並未止步於電視劇領域,在我國文化產業的其他領域內,其也同樣存在。

比如網劇,儘管最近兩年,島友們熟悉的《餘罪》《法醫秦明》《河神》《白夜追兇》《無罪之證》等“拳頭產品”,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網劇的質量,在口碑上也逐漸獲得主流網生代觀眾的認同,但從行業整體數據上看,卻遠不如它們的高曝光率那樣光鮮。

2017年,網絡劇也結束了2010年以來的暴漲趨勢,產量從前一年的349部縮減至295部,同比下跌15.5%。可見網劇也如其“死對頭”電視劇一樣,深深受制於“影視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這一特定環境。

情形有多嚴重?就島叔能拿到的猛料,中國整個電視行業的廣告市場規模已停滯在千億左右規模,從2014年開始增速就基本為負;而視頻網站的廣告收入、會員付費這兩項主要收入即使疊加,也很難保證排在前六名的任意一家網站實現盈利。

總之就是,從廣電系統到視頻網站的實際收入能力、再到播放平臺的實際播放能力,都根本不足以支撐我國目前“存在著巨大泡沫和謊言”的影視行業的現實生態。

產能過剩,與范冰冰們的天價片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